1、利少而義多,為之。
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2、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贈人以有益之言,比贈人以金石珠玉更顯珍貴
—《荀子·非相》
說明有益的建言對他人事業人生的助益作用。
3、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服從真理而不服從君主,服從道義而不服從父命。
—《荀子·子道》
說明在真理、道義與君令、父命相矛盾時要服從前者,意在強調唯“道”、“義”是從的理念。
4、禮以順人心為本。
本,根本。禮以順應人心為根本。
說明制定禮儀制度的目的在於順應人類希望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穩定的心願。
5、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鳥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就會用嘴啄人,獸到困窘之時就會用爪抓人,人到窮困潦倒之時就會設計騙人。
—《荀子·哀公》
以鳥獸困窘之時的行為為喻,說明人到窮困潦倒之時便會放棄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察看一個人的外貌,不如用心體察他的心理;體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說明對人的考察應當重視其內心與做事的方法,而不應該停留在外表的體貌特徵上。
7、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尊重賢能的人,是“仁”的表現,鄙視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現。
—《荀子·非十二子》
說明“仁”正反兩個方面的標準。
8、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的鄰里,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
—《荀子·勸學》
說明要加強道德修養,就應該注意周圍環境。
9、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開始與終結都做得好,那麼他的為人之道就完善了。
說明意在勸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終。
10、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荀子·榮辱》
1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一個人知道愛惜生命、安於快樂而拋棄禮義,那就好比想長壽而自刎其頸一樣。
—《荀子·強國》
此以比喻來說明堅守禮儀對於“貴生樂安”的重要性,強調治國安邦不可缺失禮義的意義。
12、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君子自己賢能而對他人的疲弱無能也能容忍,自己機智而對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識廣博而對他人的淺薄也能予以寬容,自己道德純粹而對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寬容。
說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的,他便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實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討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說明修身養性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要親近正人君子而遠離諂諛小人。這樣,才會有利於自己道德的修煉進步。
14、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不被榮譽所誘惑,不為誹謗中傷之言所嚇倒。說明不求虛榮、不做虧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問心無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於枝節問題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
1、利少而義多,為之。
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2、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贈人以有益之言,比贈人以金石珠玉更顯珍貴
—《荀子·非相》
說明有益的建言對他人事業人生的助益作用。
3、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服從真理而不服從君主,服從道義而不服從父命。
—《荀子·子道》
說明在真理、道義與君令、父命相矛盾時要服從前者,意在強調唯“道”、“義”是從的理念。
4、禮以順人心為本。
本,根本。禮以順應人心為根本。
—《荀子·子道》
說明制定禮儀制度的目的在於順應人類希望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穩定的心願。
5、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鳥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就會用嘴啄人,獸到困窘之時就會用爪抓人,人到窮困潦倒之時就會設計騙人。
—《荀子·哀公》
以鳥獸困窘之時的行為為喻,說明人到窮困潦倒之時便會放棄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察看一個人的外貌,不如用心體察他的心理;體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荀子·非相》
說明對人的考察應當重視其內心與做事的方法,而不應該停留在外表的體貌特徵上。
7、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尊重賢能的人,是“仁”的表現,鄙視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現。
—《荀子·非十二子》
說明“仁”正反兩個方面的標準。
8、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的鄰里,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
—《荀子·勸學》
說明要加強道德修養,就應該注意周圍環境。
9、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開始與終結都做得好,那麼他的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勸學》
說明意在勸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終。
10、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荀子·榮辱》
1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一個人知道愛惜生命、安於快樂而拋棄禮義,那就好比想長壽而自刎其頸一樣。
—《荀子·強國》
此以比喻來說明堅守禮儀對於“貴生樂安”的重要性,強調治國安邦不可缺失禮義的意義。
12、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君子自己賢能而對他人的疲弱無能也能容忍,自己機智而對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識廣博而對他人的淺薄也能予以寬容,自己道德純粹而對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寬容。
—《荀子·非相》
說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的,他便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實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討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荀子·修身》
說明修身養性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要親近正人君子而遠離諂諛小人。這樣,才會有利於自己道德的修煉進步。
14、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不被榮譽所誘惑,不為誹謗中傷之言所嚇倒。說明不求虛榮、不做虧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問心無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於枝節問題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