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水滸》中是這樣介紹張清出場的:“城中有箇猛將,姓張名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騎出身。善會飛石打人,百發百中,人呼為沒羽箭。”正所謂是未睹其人,先聞其威。

      這裡提到的彰德府,宋時應稱作相州,彰德府是金朝時所立。施耐庵使用的是元明的稱呼。相州就是河南安陽,著名的殷墟,是甲骨文的發源地與周文王推演《易》的聖地。

      至於張清飛石的師承,則無從可考。我推測可能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玩彈弓一樣,又兼張清悟性高,孰能生巧,玩出了眼神與技法,準頭。後來他力道大了,於是那飛石一擲出去,輕則傷人,重則斃命。另外,我覺得那些石子應該是十分經意地挑選出來的,尺寸不大不小,先要趁手。倘若尺寸出入太大,那便很有可能影響出手的效果。因為只有尺寸近似,手感好的暗器,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而那些石子,最有可能是結實的鵝卵石,而非如今街頭流氓掐架時用的板磚一類。

      張清出手時神秘莫測。這也是諸多暗器行家的秘技,因此讓人防不勝防。書中形容張清出手時,“錦袋石子,輕輕飛動如流星”,這可能是對他的飛石技藝最精彩的一句描述了。那甩手一擲的勁道,看起來舒緩迂徐,流星趕月,卻飽含殺機。曼妙之處,簡直有點出神入化了。

      我想,這裡邊倘若沒有強勁的內力修為,肯定是到不了這種境界的!這有點像“小李飛刀”,沒人知道李尋歡是如何出手的,但江湖上誰都知道它的厲害!因此,小李飛刀其實也可以叫做“沒羽箭”。

      “沒羽箭”三字頗費推敲:我們可以把它理解作“沒——羽箭”,也可以理解成“沒羽——箭”,或者“沒(MO,蓋過)羽箭”等。但我個人一直傾向於“MO羽箭”之義。一家之言,權當拋磚引玉。

      小時候在聽老師講解到張清酣暢淋漓地用飛石大打梁山十五條好漢時,不覺替他們捏了一把汗。那位老師講解時有聲有色。他是坐著演義水滸的。他先是拿起右手,朝空中虛晃一下,然後迅速把手藏到講臺桌下。他的眼睛望左邊斜視著,隨即喊了一聲:“著(DUO)!”(福州話:擊中了)

      只見他的右手閃電般從講臺桌下探出,姿勢就像是剛有石子脫手一般。大家都朝他的目光看去,那裡正是教室門口。

      我的印象中,張清似乎就應該是這樣出手的。聽說這位老師文革初期曾經被人按在馬桶上,要他吃人類的排洩物,不知何故。這是閒話。

      有意思的是張清後來在隨軍征討田虎時,與“瓊矢鏃”瓊英結下的一段“宿世姻緣”。水滸中徵田虎與王慶那兩段,是不是施氏的真手筆,早已成公案,這裡按下不表。但是這段故事多少彌補了張清的一些空白。瓊英一夕夢見一位綠袍少年將軍來教她打石子,這將軍便是張清:

      “次日,瓊英尚記得飛石子的法。便向砌邊揀取雞卵般一塊圓石,不知高低,試向臥房脊上的鴟尾打去,正打箇?。一聲響亮,把箇鴟尾打的粉碎,亂紛紛拋下地來。”

      這一段可以說是將“沒羽箭”飛石的技法,給抖落出來了一半。至少那響亮的聲音,給我們的聽覺,帶來了一種震撼!“粉碎”,加上“亂紛紛拋下地來”,這筆法也夠生動了!

      不過,這段姻緣顯然只是後人加入的插曲。在征討方臘時,張清在獨松關被方臘手下悍將厲天閏一槍刺中腹部而死。當時故事中沒有對瓊英的任何交待。看來此事是虛的了。張清此時不知為何不用飛石擊打對手?!當他一槍搠中松樹,拔不出來時,卻又不棄槍而走。這一段,於他本人跟作者來說,無疑都是敗筆。

      張清出場時,作為他陪襯的兩隻虎“花項虎”龔旺與“中箭虎”丁得孫,也是善使暗器的,前者用飛槍,後者用飛叉。龔旺的飛槍只有一柄,有點像古羅馬的武士,因此一發不中,便要落敗。丁得孫的飛叉是從腋窩下射出去的,可能是裝上機關的。只是他們的拿手好技跟張清比起來,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話說回來,張清跟瓊英的那一段故事,雖說是冒牌的,但應該算是水滸中最美滿的姻緣了。他們在戰場上飛擲而出的鵝卵石碰擊的剎那,那濺射的火花,多少掩蓋了施氏對男女偏見的陰暗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劍奇譚ol副本清涼道隱藏boss怎麼打清涼道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