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大胯
-
2 # 貝爾格里斯的味蕾
單純喜歡社交的人,就喜歡多交些朋友,有困難的時候相互幫助,沒困難的時候喝喝小酒,聊聊小天。但時間長了就會發現,社交中所謂的朋友並不能互相幫助,平時大家都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沒多少時間閒扯。所以到了最後,還是孤單一顆心。
乾脆放棄社交,安穩修心了。
-
3 # 老譚哥教練
之前熱衷於社交,那是因為對社會充滿期待,所以對生活充滿熱情,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慢慢長大,融入到社會中,工作生活,遇見許多的人和事。看清了許多的社會的現實,看清了許多人和事。他們對一些社會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認知。會慢慢的產生失望,對社會產生了埋怨,所以他們變了,變得沉默寡言,變得有點孤僻,有些孤傲,他們相信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世界已經蒙上了一層灰塵,不再那麼美好。
可實際上呢,這個社會並沒有變得那麼不堪,只是自已變得敏感,自己對社會有了看法,自己不願意與人多多交流,多接觸。自己不願意去相信這世界依然美好!自己活在自己的那個小世界中神傷。所以呢,何必呢,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熱愛生活,你要相信美好事情即將發生。那麼你就不會那麼孤單,你也不會排斥社交,排斥你身邊的朋友!
-
4 # 三峽石VS江湖
人,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歷的增多,各種知識的積累,才會逐漸形成一種閱歷。隨著閱歷的增強,心理意識形態會隨之變化,恰恰也是人生從熱衷於社交到不熱衷於社會的變化過程。憑個人總結,這過程大約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2歲以前,是意識形態的鑄造期,見人就和他玩,談不上社會;
2.12-20歲,是年少輕狂期,認識的人越多越好,以數大為優,屬於社交的嘗試期;
3.20-30歲,進入了人生的初級創造期,也是社會交往的擴張期。為了事業的成長,不停的參加各種有價值的社交活動。此時,才是屬於真正的社交期;
4.30-40歲,步入了人生的心理沉澱期,事業基礎已經基本成型。開始學會總結人生,內心走向成熟,是人生社交的穩固期。也就是在現有的價值社交基礎上,已經不在乎擴充套件自己社交平臺了。
5.40-50歲,踏入了人生的濃烈期,經過長期的總結和社會閱歷的隨之豐富,開始產生了篩選性社交意識。開始重新選擇朋友、重新定義朋友,開啟了人生意識形態的拐點,儘量迴避社交,轉向了社交的收縮期。
6.50-60歲,拉開了人生的厚重期帷幕,陸陸續繼地退出社交,準備儲蓄些久經風霜的朋友伴入晚年了。
7.60以後,人生幾乎沒有社交了。
-
5 # 心理諮詢師Mango
心理學關於動機理論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動機是驅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
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內部動機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感,以及愛與歸屬、自尊和最終的自我實現。
一個人,當初熱衷於社交,一定是在當時當地他所處的環境中,產生了某種需求,並且嘗試著透過各種社交的活動來實現,達到這個目的。而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許是需求變了,也許是幾經嘗試後發現隨之帶來的僅僅是失望,也許是在過程中碰到了挫折。反正事易時移,總有一些人和事,會改變著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行為。
-
6 # 有觀點的小毛蟲
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突然醒悟了,發現原來的那些並不是自己追求的,不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了,這時候及時改變方向走向正確的道路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小說中有些高手一開始喜歡打打殺殺,找人比武,想要贏得天下人。後來遇到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改變了這個人的想法,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就改變了原來的行事風格。
回覆列表
幾種可能性:
1.短期的情況,ta或者ta周邊的環境可能突發了一些情況,導致出現了行為不正常的表現;
2.長期的情況,ta可能在價值觀方面與原本的社交圈不太符合,導致了這種情況出現,但是並不代表ta排斥社交,ta可能排斥的是自己以前的社交價值觀,但是ta會建立自己新的社交價值觀;
3.意外的情況,身體或者心理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及時就醫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