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一詞對華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媒體還是人們 在日常交流中都愛用“三湘四水”來代指湖南。不過對“三湘四水”一詞 也有很多種提法與解釋,“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 江、澧水四條河流,這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對“三湘”一詞的理解卻各有 不同。 據考證,“瀟湘”一詞始於漢代。《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 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到唐代中期,“瀟 湘”不單意指湘水,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地域名稱。而自宋代以來,人們 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為“三湘”,一般有下面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湘水發源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後稱 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故名“三湘”。 一種說法是指: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 一種說法是指:用作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種說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無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據《 水經注》稱:“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廣西北部地區,在漢代屬零 陵郡管轄,始安縣即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現稱陽朔山,陽朔山立有 一塊“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東北流去,灕水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漓 二水的分水嶺,人們通稱“灕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與發源於九 疑山的瀟水匯合後向北奔流,這一段為湘水中游,稱“瀟湘”。瀟湘二水 滾滾流到衡陽,與蒸水合流,為湘水的下游,稱蒸湘。從而將“灕湘”、 “瀟湘”、“蒸湘”統稱“三湘”。這裡暫且不論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 ,但這種說法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涵蓋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種說法將湘潭 、湘鄉、湘陰,合稱三湘。但湘潭、湘鄉、湘陰分佈在湘北、湘中,也無 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種說法將“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 總稱。雖然這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涵蓋的地域範圍要廣,但又把湘中、湘 東遺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過還有一種本人比較贊同而又少見的說法,那就是用“三湘”作為 “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眾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長的 河流,流經湘西,注入湘東,而湘水流經長沙、湘陰後與沅水匯合,可以 說是湘水的下游,稱“沅湘”也是無可非議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懷沙 》裡說:“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在《離騷》裡 也說:“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唐代戴叔倫也有“沅湘流不 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的詩句流傳在世。由此可 見在古時就已有“沅湘”之稱。而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並且灕水與湘 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灕江發源於興安的貓兒山,向南流入珠 江,屬於 珠江水系。湘江發源於桂林東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屬於長江水系 。因灕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兩條江落差有32米 。為了將湘江水引入灕江,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來合流,然後將 水透過北渠注入湘江,透過南渠注入灕江。才有了灕湘合流之說。 故用“ 瀟湘、蒸湘、灕湘”用來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當。而用“瀟湘”“蒸湘” “沅湘”合稱“三湘”,就基本涵蓋了整個湖南,也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湖 南的地理特徵。 總之“三湘四水”均為泛指,只是人們說話時常有的數字化傾向。我 們沒必要太過較真,有個大概的瞭解就行了。
“三湘四水”一詞對華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媒體還是人們 在日常交流中都愛用“三湘四水”來代指湖南。不過對“三湘四水”一詞 也有很多種提法與解釋,“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 江、澧水四條河流,這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對“三湘”一詞的理解卻各有 不同。 據考證,“瀟湘”一詞始於漢代。《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 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到唐代中期,“瀟 湘”不單意指湘水,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地域名稱。而自宋代以來,人們 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為“三湘”,一般有下面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湘水發源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後稱 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故名“三湘”。 一種說法是指: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 一種說法是指:用作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種說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無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據《 水經注》稱:“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廣西北部地區,在漢代屬零 陵郡管轄,始安縣即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現稱陽朔山,陽朔山立有 一塊“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東北流去,灕水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漓 二水的分水嶺,人們通稱“灕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與發源於九 疑山的瀟水匯合後向北奔流,這一段為湘水中游,稱“瀟湘”。瀟湘二水 滾滾流到衡陽,與蒸水合流,為湘水的下游,稱蒸湘。從而將“灕湘”、 “瀟湘”、“蒸湘”統稱“三湘”。這裡暫且不論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 ,但這種說法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涵蓋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種說法將湘潭 、湘鄉、湘陰,合稱三湘。但湘潭、湘鄉、湘陰分佈在湘北、湘中,也無 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種說法將“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 總稱。雖然這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涵蓋的地域範圍要廣,但又把湘中、湘 東遺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過還有一種本人比較贊同而又少見的說法,那就是用“三湘”作為 “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眾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長的 河流,流經湘西,注入湘東,而湘水流經長沙、湘陰後與沅水匯合,可以 說是湘水的下游,稱“沅湘”也是無可非議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懷沙 》裡說:“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在《離騷》裡 也說:“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唐代戴叔倫也有“沅湘流不 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的詩句流傳在世。由此可 見在古時就已有“沅湘”之稱。而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並且灕水與湘 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灕江發源於興安的貓兒山,向南流入珠 江,屬於 珠江水系。湘江發源於桂林東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屬於長江水系 。因灕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兩條江落差有32米 。為了將湘江水引入灕江,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來合流,然後將 水透過北渠注入湘江,透過南渠注入灕江。才有了灕湘合流之說。 故用“ 瀟湘、蒸湘、灕湘”用來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當。而用“瀟湘”“蒸湘” “沅湘”合稱“三湘”,就基本涵蓋了整個湖南,也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湖 南的地理特徵。 總之“三湘四水”均為泛指,只是人們說話時常有的數字化傾向。我 們沒必要太過較真,有個大概的瞭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