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從哲學分離出來的一門獨立的科學,心理學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唯心主義者把心理看作沒有形體,超自然,超社會的東西,諸如“靈魂”呀,“宇宙精神”呀,等等。到科學昌明的現代,這種赤裸裸的唯心主義在心理學領域中,已難頭角畢露,但種種唯心主義思想,在心理的實質問題的探討中,對有些心理學流派,仍有深刻的影響。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對心理學也很有影響,如近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只研究行為,排除意識,否定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關係,把人和狗、鼠等動物等同起來,把人和機器等同起來,人獸不分,人機無別。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影響下的心理學,對心理的實質問題都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解答。一、心理學的基本定義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物件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二、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三、心理學取得的成果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吸取各種科學研究的成果,對人的心理的實質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概括起來說:心理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識。人的心理、意識是在勞動和相互交往中,在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所以人的心理、意識,從反映的生理機制來說,是由人腦實現的,從反映的內容來說,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感覺、記憶、思維、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腦這個高度發展的特殊物質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總之,客觀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腦是人的心理的器官。在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人的心理、意識不僅認識客觀世界,而且改造客觀世界,並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自己。心理是腦的機能,這說明人的心理、意識本身不是物質,而是發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產物,即人腦的產物。人的心理、意識是由客觀現實作用於人腦,在腦中引起相應的高階神經活動過程而產生的。有些人把心理的"“心”解釋為唯心的“心”,說什麼“心理學是搞唯心主義”,這是缺乏科學常識的一種誤解。還有,心理的“心”不是指心臟,心理活動的器官主要是神經系統的腦。中國早在唐代流傳的醫書《靈樞》中已經載述髓海的充益與不足。對肢體運動、聽力、視力及精神活動等都能發生影響。現在,我們都知道心理的器官不是血液迴圈系統的心臟而是神經系統的腦。列寧講過:“感覺、思維、意識是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的高階產物。”(《列寧全集》第14卷,第45頁)列寧講的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就是指以大腦為中樞的神經系統。各種心理活動都是和以大腦為中樞的神經系統的生理過程密切聯絡著的。現在,我們已能用腦電圖來記錄腦中產生的生物電流從而判斷人的心理狀態的變化。例如,人在思維的時候,大腦會發生腦電波的變化。人腦受到損傷,就不能進行正常的心理活動;腦的某一部分受到損害,與之相應的某種心理活動就受到阻礙。例如,大腦的額葉損壞就會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壞,使一個本來溫良寧靜、有理智的人變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
心理學是從哲學分離出來的一門獨立的科學,心理學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唯心主義者把心理看作沒有形體,超自然,超社會的東西,諸如“靈魂”呀,“宇宙精神”呀,等等。到科學昌明的現代,這種赤裸裸的唯心主義在心理學領域中,已難頭角畢露,但種種唯心主義思想,在心理的實質問題的探討中,對有些心理學流派,仍有深刻的影響。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對心理學也很有影響,如近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只研究行為,排除意識,否定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關係,把人和狗、鼠等動物等同起來,把人和機器等同起來,人獸不分,人機無別。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影響下的心理學,對心理的實質問題都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解答。一、心理學的基本定義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物件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二、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三、心理學取得的成果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吸取各種科學研究的成果,對人的心理的實質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概括起來說:心理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識。人的心理、意識是在勞動和相互交往中,在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所以人的心理、意識,從反映的生理機制來說,是由人腦實現的,從反映的內容來說,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感覺、記憶、思維、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腦這個高度發展的特殊物質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總之,客觀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腦是人的心理的器官。在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人的心理、意識不僅認識客觀世界,而且改造客觀世界,並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自己。心理是腦的機能,這說明人的心理、意識本身不是物質,而是發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產物,即人腦的產物。人的心理、意識是由客觀現實作用於人腦,在腦中引起相應的高階神經活動過程而產生的。有些人把心理的"“心”解釋為唯心的“心”,說什麼“心理學是搞唯心主義”,這是缺乏科學常識的一種誤解。還有,心理的“心”不是指心臟,心理活動的器官主要是神經系統的腦。中國早在唐代流傳的醫書《靈樞》中已經載述髓海的充益與不足。對肢體運動、聽力、視力及精神活動等都能發生影響。現在,我們都知道心理的器官不是血液迴圈系統的心臟而是神經系統的腦。列寧講過:“感覺、思維、意識是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的高階產物。”(《列寧全集》第14卷,第45頁)列寧講的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就是指以大腦為中樞的神經系統。各種心理活動都是和以大腦為中樞的神經系統的生理過程密切聯絡著的。現在,我們已能用腦電圖來記錄腦中產生的生物電流從而判斷人的心理狀態的變化。例如,人在思維的時候,大腦會發生腦電波的變化。人腦受到損傷,就不能進行正常的心理活動;腦的某一部分受到損害,與之相應的某種心理活動就受到阻礙。例如,大腦的額葉損壞就會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壞,使一個本來溫良寧靜、有理智的人變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