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灼華ZhuoHua

    銅錢的真假辨別更多的是需要多看實物和接觸真品,這裡給你給一些銅錢版別的方法作參考,但同時還是要以多接觸實物為主。

    五帝錢分為大五帝錢和小五帝錢

    大五帝錢: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宋·宋元、明·永樂.

    小五帝錢: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一、看形制

    銅錢是當時政府鑄造的,必然留下當時的風格。這個風格包括文字風格和鑄造技術。宋朝的錢幣和清朝的錢幣在文字上完全不同,就是同樣是清朝的康熙錢,各個局的風格也不一樣。雖然由於不是機制錢,每個銅錢的字幾乎都不一樣。但是大體的風格是一致的,只要多熟悉當時的、每個造幣局的風格,就不會被一些低端的假幣所矇騙。另外鑄造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每個時代對穿口、澆築口、打磨的處理都不一樣,必須結合當時的技術特徵所認識。

    二、看銅質

    銅質是當時錢幣生產技術的體現,比如宋朝的錢以青銅為主,少有白銅的,但是清朝錢以黃銅為主,部分有紅銅的,鉛幣,根據不同的銅製可以作出大體判斷。瞭解歷朝歷代錢幣的銅質是古泉入門的必修課,望光大泉友可以遵循以下規則,多看,少買,多學,多問,多對比,我當初不止一次提過,大家應在老貨與新貨的對比下,多找不同點,疑問點,瞭解每個朝代的鏽色,腐蝕程度,找出並深入學習,畢竟誰也不是一入行就是大師的,古泉路很長我們一直在探索,在學習。

    三、看包漿

    包漿是錢幣的重要判偽的根據。絕大部分銅錢由於年代久遠,放置的條件不一樣,包漿自然也不同。傳世黃亮、黑漆古、生坑鏽等等不一而足。假幣如果不做包漿,給人的感覺就是剛出廠的生澀狀態,這就是經常在行家口中的“火氣重”。為了去掉火氣,假幣必然會或多或少的做包漿,有的是利用化學藥品迅速生成鏽,有的是埋於地下幾年甚至十幾年。不管什麼方法,要麼鏽蝕包漿不自然、要麼淺浮不入骨、要麼太過均勻,總之和真包漿就是區別較大,目前還難以作出完全和幾百幾年前一致的老包漿。曾經我多次提過,同樣的包漿,有的發賊,有的無根,有的發浮,這些情況有很多種可能,有的是玩家買回去後的過度清理,有的是包漿二次氧化形成了一層新的包漿,總之包漿只是一方面,要結合銅質,錢形,字型,磨損痕跡,多方面去鑑定,一枚古泉。才能得到最終結論。盲目的下結論是對古泉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四、看磨損

    錢幣在當時是用來使用的,除了少量的錢完全未流通外,大部分銅錢都會或多或少留下磨損的痕跡。不是邊有磕碰,就是穿口有使用痕跡。但是要看清是不是人為後做出來的,老磨損必然也帶有老包漿,和現在新的不一樣。現在很多高仿廠家,做磨損痕跡做的非常到位,如果不看包漿,不看銅質的話,基本上已經可以以假亂真了,所以大家只有對一枚錢幣做最綜合的系統分析,才可以學到經驗,給自己提升眼力。

    五、聽聲音

    辨真偽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fang品。當下很多高fang廠家用稀釋鹽酸,草酸,或硫酸對剛出爐的錢幣進行浸泡,以達到消音的效果,但畢竟不是自然形成的失銅狀態,所以大家只要多聽,多對比,即能從中發覺端倪,比如某些生坑錢幣,聲音非常悶,但確實不是這個朝代應有的失銅狀態,即可判斷為疑問幣,再加上銅質,包漿,磨損痕跡的判斷,也就能基本對一枚錢幣做出大致的判斷。

    六、看大小、比重古銅錢的大小,輕重千差萬別,很難說清規制,但從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規律。如戰國“半兩”,大部分直徑3.2釐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兩”大部分直徑在2.5—2.8釐米之間,重3—6克左右;漢“五銖”大部分直徑在2.4—2.6釐米左右,重3.2—3.6克之間;唐代“開元通寶”大部分直徑在2.4—2.5釐米之間,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錢多數直徑在2.4—2.5釐米之間,重3.4—4.2克左右。近年專家研究發現,“半兩”錢直徑凡是超過4釐米以上的,均為偽作,小平錢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見。本知識點,需要大家多對比,多看,畢竟見得多了,也就識的廣了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如今軍事武裝發達,古人的兵法還可以發揮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