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64399721549

    表面的差異:顏值和舒適

    DIY VR眼鏡固然成本低廉,但它們卻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顏值太低,如果材質粗糙與臉部接觸時會很劃臉,使用時需要雙手握住兩側將其緊緊地貼在眼前,時間長了對胳膊也是一種負擔。 沒辦法,誰讓咱圖便宜呢?

    而品牌VR眼鏡最大的好處就是,它通常會有一個“好賣相”,與眼眶接觸的部分會貼有一層柔軟的海綿墊,並配備了方便固定在腦袋上的頭戴附件,在使用中可以將雙手解放出來。總之, 看著順眼,戴著舒適就是品牌VR眼鏡的外在的殺手鐧。

    視界的差異:鏡片、瞳距、物距和視場角

    品牌VR眼鏡多少還是有著一點“技術含量”的,並 主要體現在鏡片、瞳距、物距(焦距)和視場角這幾個層面上,這三點將決定VR體驗時的“視界”是否清晰。

    簡單來說, 鏡片的材質會影響畫面的清晰度,非球面的意義在於減少畸變;視場角越大,雙目看到的範圍也就越大,沉浸感也就越強;調節瞳距的意義主要在於減緩視疲勞;而所謂物距調節就是照顧近視帶眼鏡的使用者,摘掉眼鏡後也能透過調節物距看到清晰的畫面。

    透過表1可見,DIY VR眼鏡的成本雖低,但對眼睛近視比較厲害的使用者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看不清楚)。而品牌VR眼鏡大都支援600°或更高的物距調節,對絕大多數近視使用者而言也算夠用了。

    可惜,品牌VR眼鏡調節物距時都是兩眼同時變化,而像筆者這種左眼300°,右眼450°的“近視眼”而言就有點小悲劇了。 目前支援雙目分別調整物距的VR眼鏡只有PlayGlass等極少數產品,希望今後能有更多品牌可以跟進吧。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了品牌VR貴的理由,它們有著針對佩戴舒適性、近視調節的最佳化處理。但是,這些改進只需對物理結構進行少許改進就能實現,幾乎沒有什麼成本。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品牌VR眼鏡之間也分成了三六九等的呢?

    體驗的差異:互動和APP

    DIY VR眼鏡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互動功能。比如,我們需要提前用手機執行VR APP,或是進入VR影片的播放介面,再將手機塞進眼鏡裡觀看。當影片結束或當你想進行其他操作(比如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時需要取出手機,切換下一個影片,再將手機塞進眼鏡……好不麻煩。而品牌VR眼鏡自然不存在這個繁瑣的操作邏輯,而他們的解決方法就是加入互動功能。 因此,互動功能的實現原理,也就成為拉開不同品牌產品間價格的基礎。

    如今, 品牌VR眼鏡的互動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以暴風魔鏡4、靈境小白1S、大朋看看為代表的產品, 內部沒有任何電路和電子元件,依舊屬於“純光學裝置”。它們的互動方式源於藍芽手柄和APP,讓視覺內容可以根據使用者頭部運動而作出相應反饋,並提供了實時的操縱方式。如果沒有藍芽手柄,那它們將與DIY VR在體驗上沒有任何差別,只是一套單純的“頭戴3D播放器”而已。

    第二類則是以Pico 1和Gear VR 3為代表的VR眼鏡, 它們的互動無需藉助其他外設,而是在眼鏡右側的機身上配備了觸控板、音量鍵和返回按鈕,我們可以透過它們在VR APP裡進行操作(需要提前將手機透過藍芽與Pico 1連線好)。因此,這類VR眼鏡內大都會配有鋰電池、控制電路等電子元件,聲音輸出也是透過VR眼鏡自帶的耳機孔,而價格自然也要比“純光學裝置”貴上一些了。

    .

    綜合來看, 第一類VR眼鏡的成本相對更低,使用手柄控制VR遊戲時的體驗更順手。而第二類VR眼鏡雖然技術含量稍高,但當遇到VR遊戲時,往往也需要另配藍芽手柄才能玩轉。

    至於VR APP,每款品牌VR眼鏡大都有自家的APP搭配,裡面包含影片、圖片、遊戲等諸多資源。有些APP還能同時相容其他品牌的VR眼鏡(如Pico VR)和藍芽手柄。此外,各 種VR APP的資源也多是可以下載並互相支援的,所以大家如果覺得某款APP資源少,可以考慮換個APP嘗試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沒有裝好天然氣時,可以把採暖爐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