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意識中都這樣認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所謂‘孔孟之道’”
這裡我要說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則易之”。雖然孟子與孔子同為儒家,且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的主張一致,但若仔細思考他們的言論,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竟管後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為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言論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確,加上後人的曲解。中國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稱於世”。
宋代就有學者對孟子提出質疑,但因為聲音小,又缺乏論據,很快就被人們的傳統思維所淹沒。他們的最主要的論據就是“孟子沒有提到尊周室”,步調沒有和孔子保持一致。這正是孔子與孟子思想分歧之處,也是政治制度構建思想的不同之處。
這裡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達的思想一直都處於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張“君君臣臣”,但在論證的時候卻提出“復禮復古”。而在其中他卻不得不面對又實在不敢反對“湯武革新”的正確性。而他又沒有意識或者能力用神學的論證來推動他的主張。“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其中的寫照。
如果孟子--這個思維簡單卻又有些偏激但是頗為雄辯的人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或者沒有孟子中國也會構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國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卻是事實。儘管孟子直到宋以後才被列到與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卻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釋者。正是孟子持角,諸法家合力,孔子與世俗的思想的鬥爭失敗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強調“君君”卻忽視“臣臣”。所以當法家廢除貴族繼承製的時候,孔子的繼承者卻沒有激烈的反對。也正因為“君君”與“臣臣”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臣臣,也就開始的一亂一治,也就開始了後來我們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張擁護周王室,卻強調讚美文武王,這是矛盾的,也難怪後來的儒家繼承者和幾乎所有的民眾得出錯誤的理解。
中國思想意識中都這樣認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所謂‘孔孟之道’”
這裡我要說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則易之”。雖然孟子與孔子同為儒家,且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的主張一致,但若仔細思考他們的言論,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竟管後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為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言論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確,加上後人的曲解。中國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稱於世”。
宋代就有學者對孟子提出質疑,但因為聲音小,又缺乏論據,很快就被人們的傳統思維所淹沒。他們的最主要的論據就是“孟子沒有提到尊周室”,步調沒有和孔子保持一致。這正是孔子與孟子思想分歧之處,也是政治制度構建思想的不同之處。
這裡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達的思想一直都處於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張“君君臣臣”,但在論證的時候卻提出“復禮復古”。而在其中他卻不得不面對又實在不敢反對“湯武革新”的正確性。而他又沒有意識或者能力用神學的論證來推動他的主張。“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其中的寫照。
如果孟子--這個思維簡單卻又有些偏激但是頗為雄辯的人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或者沒有孟子中國也會構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國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卻是事實。儘管孟子直到宋以後才被列到與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卻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釋者。正是孟子持角,諸法家合力,孔子與世俗的思想的鬥爭失敗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強調“君君”卻忽視“臣臣”。所以當法家廢除貴族繼承製的時候,孔子的繼承者卻沒有激烈的反對。也正因為“君君”與“臣臣”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臣臣,也就開始的一亂一治,也就開始了後來我們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張擁護周王室,卻強調讚美文武王,這是矛盾的,也難怪後來的儒家繼承者和幾乎所有的民眾得出錯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