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丁二兩
-
2 # 小屋253315373
首先是諸葛亮的出身。諸葛亮,山東臨沂人,即所謂的琅琊郡人,身材魁梧,面容俊朗,有才氣,常自比管仲,年輕時投奔叔父諸葛玄,所以諸葛亮本質上是個荊州士族,可惜又不被劉表欣賞,後投奔劉琦又沒有繼位,只好作為一個在野黨四處流浪混飯吃,與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人交好,被引薦給劉備,寫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和軍師智囊。所以諸葛亮不是布丁白衣,他身後有著荊州一派勢力的影響。其次是諸葛亮的貢獻。諸葛亮是後期隨軍入蜀的,此時蜀國的第一謀臣是法正,諸葛亮最多作為內政管,管理錢糧兵馬和後勤,作用有點像荀彧。此時的諸葛亮對三分天下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他的資格才能以及閱歷都還不足以改變三國的態勢。
-
3 # 歷史戲語
諸葛亮的精神值得學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為了蜀國的強大而畢生都在為之奮鬥。
假如諸葛亮沒有出山,對百姓而言少了些戰爭,尤其是蜀地人民。這自然是好的一面,但諸葛亮出山終究是為了百姓少些苦難,想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建立新的王朝,讓百姓安居樂業,出發點是好的,但形勢卻並不如願。
漢末時期,各地諸侯,軍閥據地而起;相互攻擊搶佔地盤,也是不斷上演;都想著自己的地盤不斷擴大,都想著成為最後的贏家。為了自己的勢力得到百姓的支援,都會打出為了天下以己任,解救蒼生為夙願;而真正的有幾人是按照自己說的做了?
經過幾番爭鬥,留下來的就不多了,勢力強大的還在繼續強大,勢力小的也在努力做大。劉備屬於後一種,諸葛亮的到來幫了劉備,讓劉備有了一個目標,一個戰略宏圖。
那個時候劉備實力太小了,為了贏得百姓的擁戴,新野一戰,塑造了劉備愛民的風範。由此劉備一有百姓的擁戴,二有諸葛亮,龐統出謀劃策,三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大將的出生入死,浴血沙場。劉備最終建立了蜀國,偏安一方。
諸葛亮出山,加快了劉備成就帝國的夢想;每一個帝國的崛起,都是血與淚換來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何況是一個帝國的建立。
劉備伐吳,盡起蜀國之根本,不說將士的死傷,老百姓為了這一戰,多少人家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後來的諸葛亮北伐,連年打,連年敗,損耗多少錢,糧?多少人因此而戰死疆場。諸葛亮那麼能算,難道不知大勢所趨,既然不可違,為何還要堅持,還要因此而讓蜀中百姓來承受苦難。
諸葛亮就是為了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嗎?或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呢?難道他不知道蜀中百姓為了能支起每一場大戰,所要付出的代價嗎?當真是把天府之國當成了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倉庫了。百姓只求安居樂業足亦,可是對於蜀國來說,太難了。安居樂業所有的前提就是要支起蜀國的戰爭機器,這樣的安居樂業又有多大實惠給予了百姓。
在這裡我只能說,諸葛亮早期出山,幫助劉備建立蜀國,是有益於百姓的,那個時候魏蜀吳並存,各自的國內百姓相對來說,安居樂業了。自從蜀國開始攻擊魏國,然後又伐吳,此時三個國家的百姓都因此而受苦受累。
這當中尤其是蜀國,本來地盤就不大,人口就沒有魏國多,而屢屢發動戰爭,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蜀國在劉備死後,更加難了。因為諸葛亮要北伐,蜀中子民就要承擔起戰爭所需的錢,糧和軍士。不管勝負,百姓都是最苦的。這就是戰爭的代價。
如果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諸葛亮是否看到最後,這隻能是魏國來實現?那麼自己北伐是否錯了?
諸葛亮自己鞠躬盡瘁,親力親為,為的是百姓,那麼少一些戰爭其實更實在。我總是一直認為他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百姓,因為一個統一的帝國,才是百姓最想要的。
-
4 # 打工族2213
無關大局,沒有諸葛亮還有其它人頂替!正史上劉備生前諸葛亮基本上沒有叄與過軍事指揮,是個搞後勤的!在劉表死後劉備招覽的人才中已經不缺內政、後勤這種角色了,可能沒有諸葛亮那麼出色;再有東吳魯肅版隆中對早於諸葛亮版!
因為諸葛亮的出山,給了劉備軍事集團一個完整清晰的發展戰略,並且促成與東吳的聯盟,大敗曹軍於赤壁,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假如諸葛亮沒有出山,是否大一統的局面會提前出現,對老百姓來講是不是一件好事?
回覆列表
假如諸葛亮沒有出山,那中國古典文學裡,我們只能說是三大名著了! 三國演義全當故事會看了!!!!最主要的是王者農藥也沒有諸葛亮了,唉!!!哭了我這百姓中的王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