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類的光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據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裡初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 然而中藥罐到唐朝才有

  • 2 # 德全不畏

    煮藥或泡茶,都要有相應的器具才行,而最好的器具莫過於陶器。陶器屬土,土性敦厚;煮藥不傷藥性,泡茶增益茶香。

    甑皮巖遺址,處於距今天12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件成型的陶器,以及陶器殘片若干。這些陶器,是當時的人們用來煮食物的。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這些殘片進行了研究,結果令人驚訝。經測定,這些陶器燒製時的火溫很低,火溫小於或者是等於250度。也就是說,這些陶器是用樹枝柴草為燃料燒製而成。由此我們判斷,人類剛學會用火時,就已經具備了燒製陶器的條件。

    有了火,人類可以把食物拿來烤著吃。有了陶器,人類就可以把食物拿來煮著吃,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然而陶器的出現,只是為“藥罐子”和“茶具”的出現提供了基礎的硬體。因為“藥罐子”的靈魂是《湯液經》,茶具的靈魂是《茶經》。

    俗話說,是人就會生病。人類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在同疾病展開鬥爭。原始人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掌握了一些治病救人的辦法,比如針刺、灸等。而對於藥草,當時沒有現代人的提煉加工技術,只有用煮成“湯藥”的辦法進行治療。華人使用“湯藥”治病,相傳是從尹伊開始的。

    根據傳說,中國的首部醫藥學著作是《湯液經》,相傳此書是商朝開國第一功臣尹伊所著。

    尹伊這個神仙一般的人,實在是太天才了。他老人家不但治國理政是把好手,還是廚師界的祖師爺。尹伊甚至由“廚”入“醫”,以道家思想的五行理論為指導寫出了《湯液經》,描述用湯藥治病救人的道理。此書對張仲景和孫思邈等人的影響很大,奠定了現代中醫方劑學的基礎。

    我們在肯定尹伊是天才的同時,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湯液經》這樣有自成體系的理論,還有具體操作方法的書,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寫得出的。此書應該是尹伊在對前人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寫成的。

    以此而論,在尹伊生活活的時代,湯藥這一中醫常用的治病之物,應用已經成熟了。專家考證尹伊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16世紀,距今天已經將近4000年了。也就是說,藥罐子的成熟使用至少有近4000年的歷史了。

    人們對茶的認識,是作為藥物開始的。陸羽《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神農本草經》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作為飲料的最早記載見於漢宣帝3年即公元前59年,王褒寫的《僮約》一文。其中對茶壺、茶杯的描述已經很詳細了。可見在西漢,茶至少在四川已經推廣了。

    但是茶的真正推廣,成為今天我們認知的茶,則是唐朝陸羽的功勞。陸羽(733――804年)一生嗜茶,被尊為“茶聖”、“茶仙”、“茶神”。陸羽寫了《茶經》,對茶的栽培、採摘、泡製的整個過程都有詳盡的描述。陸羽創造性的把茶與儒釋道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由於唐朝的強盛,茶文化迅速向外傳播。日本的茶道,就是此時傳入日本的。

    茶的普及史,從中國貿易史就可以看出。在中國貿易史上,唐朝的對外貿易中,茶佔的比例還不大。到宋朝時,茶已經成為對外貿易中的硬通貨,地位甚至超過了絲綢和瓷器。

    漢朝時,對西方的貿易路線被稱為“絲綢之路”;唐朝時,唐軍遠征中亞的軍費是通用貨幣絲綢,還沒有茶的影響。從宋朝開始,茶已經成為周邊各國的日常消費品;中原地區對外貿易路線,開始被稱為“茶馬”古道。一直到清朝晚期,茶都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硬通貨,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常規賽最佳射手和聯盟頂級射手的區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