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陝北老四哥

    鮁魚學名“藍點馬鮫”,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以及北韓近海是其主要分佈地。其體態光滑嬌美,呈紡錘形,一般體長0.3~0.5米,最長可達1米,背部為藍黑色,佈滿藍色斑點,腹部為銀灰色,習慣於緊貼水面浮游,尾鰭與背鰭通常露出來。鮁魚有時還會躍出水面,鱗光閃閃,非常壯觀。鮁魚牙齒尖利,行動敏捷,生性兇猛,其流線型的身體使之遊泳的速度奇快,經常成群追捕小型魚類,其中魚是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1]。

    中文學名

    鮁魚

    拉丁學名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別稱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簡介

    鮁魚是魚類水產烹飪原料。硬骨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鮁科魚類的統稱。鮁魚種類較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鮫、康氏馬鮫(又稱花交、馬交、馬交村)、藍點馬鮫(學名藍點鮁,又稱鮁魚、燕魚)和斑點馬鮫等。鮁魚體呈紡錘形,側扁,尾柄細。體長20~80釐米。頭長,吻尖突,口大而斜裂,上口角延至眼後緣下方。鱗極細小或退化,腹部大部無鱗。體背部青褐色,有黑藍色橫紋或斑點,腹部銀灰色。為上中層中型海產經濟魚類;鮁魚分佈於中國、日本、北韓沿海。中國主產於南海以及東海外海。鮁魚常叢集作遠距離洄游,性兇猛[2] 。

    體態特徵

    6.8萬次播放00:49

    鮁魚和鮐鮁魚的區別

    體長為25~100cm。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兩頭尖細,尾柄細小而結實,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高。頭長大於體高。個體長25~100cm。口大,稍傾斜,其牙排列稀疏,大而尖利。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波曲,上側位。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藍色、黑色圓形斑點。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柄具三皮嵴。尾鰭大、深叉形[3] 。

    鮁魚

    生活分佈

    鮁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中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4] 。

    生態習性

    近海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海大陸架區,有時會出現在巖岸陡坡或瀉湖區,甚至河口水域。性兇猛,行動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魚類[5] 。

    喜棲息於沿岸及沿岸水與外海水交匯處水域。性兇猛,游泳力強,喜叢集。晝夜垂直移動現象明顯。天氣睛朗、潮流緩慢、晨昏或細雨、有霧時常起浮和躍出水面。水溫低時常下沉到水域中下層。越冬場在黃海東南部外海至五島外海水深80~100米處和東海中南部外海至釣魚島以北水深80~150米海域及東海南部至南海北部海區。冬末春初魚群陸續遊離越冬場,進行生殖洄游。1支魚群遊入東海南部沿海產卵;大部分魚群分別洄游抵達黃海南部至東海北部距岸較近的深水區索餌,隨後魚群分為2支,1支向東偏北遊向北韓西海岸海域,其中部分魚群繼續北上,遊至黃海北部海洋島附近海域產卵;另1支向西北洄游,其中部分魚群進入海州灣和青島至石島近海產卵;主群則向東北方向洄游,經石島沿海東部水深20~40米處海域北上,其中部分魚群遊向海洋島附近海域與北韓西海岸北上的魚群混棲產卵;主群沿水深40~50米處海域進入渤海三灣沿岸淺水區產卵。產卵之後,親魚在產卵場附近海域分散索餌,幼魚則分散在水深20米之內海域索餌育肥。初秋前隨著近岸水溫下降,魚群逐漸向適溫深水區移動。其中渤海魚群開始逐漸外遊,中秋季前後遊離渤海;此時海洋島附近水域魚群開始南移至水深20米以上海域。之後2支魚群匯合繼續南下,遊至黃海中南部水深20~40米處海域,在此海域停留一段時間後,冬季返回各越冬場。主要食物為堤魚、蝦類及其他小型魚類。雄性1齡,雌性2齡,均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7月。中國沿海均有分佈,黃海和東海數量較多[6]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活了最長的人是誰?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