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962392342730
-
2 # 使用者9968932934877
1、水滴石穿”水滴石穿“一詞來源於《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宋朝時,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縣擔任縣令。當時,崇陽縣社會風氣很差,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錢、物失竊的事件。張乖崖決心好好剎一剎這股歪風。有一天,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這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看到一個管理縣行錢庫的小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張乖崖急忙把庫吏喊住:“你這麼慌慌張張幹什麼?”“沒什麼。”那庫吏回答說。張乖崖聯想到錢庫經常失竊,判斷庫吏可能監守自盜。便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結果,在庫吏的頭巾裡搜到一枚銅錢。張乖崖把庫吏押回大堂審訊,問他一共從錢庫偷了多少錢,庫吏不承認另外偷過錢,張乖崖便下令拷打。庫吏不服,怒衝衝地道:“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你竟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罷了,難道你還能殺我?”張乖崖看到庫吏竟敢這樣頂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憤怒,他拿起硃筆,宣判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盜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不停地鋸木頭,木頭就會被鋸斷;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頭滴穿。判決完畢,張乖崖吩咐衙役把庫吏押到刑場,斬首示眾。從此以後,崇陽縣的偷盜風被剎住,社會風氣也大大地好轉。後來,“水滴石穿”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堅持不懈,細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勞。2、愚公移山太行、王屋(這)兩座山,(佔地)方圓七百里,高七八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集合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藉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剷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開墾土地,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才往返一次。河灣上的一位聰明的老者譏笑愚公並制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毀掉,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曲的聰明老者沒有話來回答。手裡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山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回覆列表
你問能不能實現,然而事實上是早已實現了啊。這個現象古人就觀測到了,否則哪來這個成語?
要說現代麼,水刀切割了解一下,高壓噴出的水流削鐵如泥。
生活常識是,兩種材料磨擦,硬度高的能在硬度低的材料上留下刻痕,反之不行。比如鋼刀劃玻璃不留痕,要用金剛石刀才行。
如此柔軟的水為何能打穿堅硬的岩石,用這個常識貌似解釋不通。這是因為水本來就不是靠硬度穿的石。
不管是自然落下的水滴是多麼輕,撞擊在岩石上時,都多少會對後者施加一個衝擊力。而不管岩石有多堅硬,硬度既然不可能是無窮大,那麼在這個小小的衝擊力作用下總會有微小的變形。對於理想的彈性材料來說,受力變形,力撤銷後能恢復原狀,但是有完全彈性的理想材料麼?並沒有。所以岩石在衝擊力消失以後變形並不能完全恢復,總要少一點。所以每一滴水,都會讓岩石變形一點點, 常年累月下來,變形越來越大,最終也就穿了。
而水刀,就是極大加強了這個衝擊力,所以讓這一切不需要常年累月才能顯現,你可以立刻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