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麴,江蘇省宿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
據研究洋河制酒始於兩漢而興於唐宋。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鎮在漢朝時早己是個釀酒的名地。洋河大麴以優質黏高粱為原料,再用小麥,大麥,豌豆培養的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以聞名的美人泉之水釀造而成。洋河大麴屬濃香大麴白酒,酒液澄澈透明,酒香濃郁清雅,入口鮮爽甘甜,口味細膩悠長。洋河大麴被中國和日本公認為東方的洋酒,曾多次榮獲“國際名酒”和入選中國八大名酒行列。[2]
2003年0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洋河大麴”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酒鄉行詩會
1986年金秋,全國著名詩人嚴辰、鄒荻帆、綠原等30餘人,組成淮陰“酒鄉行詩會”來到洋河酒廠,面對裝飾一新的“美人泉”,詩興大發,寫下許多讚頌美人泉的詩篇。
2產品特點編輯
洋河大麴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按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生產的白酒。具有綿、柔、甜、淨、香的獨特風格,具體表現為綿柔、綿甜、綿爽等的口味。質量特色:低而不淡、柔而不寡、綿長尾淨、豐滿協調。[3]
3產地環境編輯
洋河大麴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地域範圍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15℃,年最高氣溫35—39℃,最低氣溫-5—10℃,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60—80%,全年日照總時數2000—2500小時,溫暖溼潤,四季分明,給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水是酒之血”。中國古代釀酒強調水質,要求偏酸。周代就有“水泉必香”的總結。《齊明要術》記載:“收水法,河水第一好,遠河者,取極甘井水,小鹹者則不佳。”
洋河鎮有美人泉、米市灣水、東門水、深井等幾處水源,水質優良,釀酒醇甜,香味純正。據地質礦產部南京綜合巖礦測試中心和江蘇地質工程勘察院實驗室對洋河酒廠水質檢測報告顯示,水質完全符合優質礦泉水標準,並特別指出,其中可溶性偏矽酸含量是48.0毫克/升,高於最低標準3倍,可溶性偏矽酸有軟化血管作用。
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離不開土。肥沃的土壤是形成老窖的基礎。土質以黑褐色和黃色為主,泥土中棲息著豐富的梭狀芽孢桿菌——己酸菌,它是濃香型大麴酒主體香——己酸乙酯的生產者,用此土建泥窖而形成老窖。[3]
4歷史淵源編輯
洋河大麴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時,詩人鄒輯在《詠白洋河》中寫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這真實地反映了明代洋河酒在白洋河流域一帶的影響。
“美酒計”的故事,是明代愛國將領史可法留下來的動人傳說。關於史可法使用美酒(洋河酒)計破清兵的故事,在蘇北廣為流傳,一直傳為美談;“甘泉釀旨酒,芳醇揚美名”—美人泉的傳說等歷史。
清雍正年間,洋河大麴行銷江淮一帶,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佔江南第一家”的美譽,併成為清王朝的皇室貢品。民間長期流傳著“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的楹聯,說的就是洋河酒。[3]
20世紀初,洋河大麴的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國四年(1915年),三義酒坊所釀之酒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銀牌獎,民國十八年(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麴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洋河有八家酒坊,年產白酒經6040擔,以洋河鎮聚源湧、逢泰、南王人和及共他鄉鎮的樹泉、潤泉酒坊著稱。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洋河大麴江蘇全省物品參展。
洋河大麴解放前因戰爭連年而生產凋蔽,奄奄一息。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撥出專款,在幾家私營釀酒作坊的基礎上,建立了國營洋河酒廠。[4]
河大麴,江蘇省宿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
據研究洋河制酒始於兩漢而興於唐宋。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鎮在漢朝時早己是個釀酒的名地。洋河大麴以優質黏高粱為原料,再用小麥,大麥,豌豆培養的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以聞名的美人泉之水釀造而成。洋河大麴屬濃香大麴白酒,酒液澄澈透明,酒香濃郁清雅,入口鮮爽甘甜,口味細膩悠長。洋河大麴被中國和日本公認為東方的洋酒,曾多次榮獲“國際名酒”和入選中國八大名酒行列。[2]
2003年0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洋河大麴”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酒鄉行詩會
1986年金秋,全國著名詩人嚴辰、鄒荻帆、綠原等30餘人,組成淮陰“酒鄉行詩會”來到洋河酒廠,面對裝飾一新的“美人泉”,詩興大發,寫下許多讚頌美人泉的詩篇。
2產品特點編輯
洋河大麴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按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生產的白酒。具有綿、柔、甜、淨、香的獨特風格,具體表現為綿柔、綿甜、綿爽等的口味。質量特色:低而不淡、柔而不寡、綿長尾淨、豐滿協調。[3]
3產地環境編輯
洋河大麴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地域範圍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15℃,年最高氣溫35—39℃,最低氣溫-5—10℃,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60—80%,全年日照總時數2000—2500小時,溫暖溼潤,四季分明,給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水是酒之血”。中國古代釀酒強調水質,要求偏酸。周代就有“水泉必香”的總結。《齊明要術》記載:“收水法,河水第一好,遠河者,取極甘井水,小鹹者則不佳。”
洋河鎮有美人泉、米市灣水、東門水、深井等幾處水源,水質優良,釀酒醇甜,香味純正。據地質礦產部南京綜合巖礦測試中心和江蘇地質工程勘察院實驗室對洋河酒廠水質檢測報告顯示,水質完全符合優質礦泉水標準,並特別指出,其中可溶性偏矽酸含量是48.0毫克/升,高於最低標準3倍,可溶性偏矽酸有軟化血管作用。
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離不開土。肥沃的土壤是形成老窖的基礎。土質以黑褐色和黃色為主,泥土中棲息著豐富的梭狀芽孢桿菌——己酸菌,它是濃香型大麴酒主體香——己酸乙酯的生產者,用此土建泥窖而形成老窖。[3]
4歷史淵源編輯
洋河大麴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時,詩人鄒輯在《詠白洋河》中寫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這真實地反映了明代洋河酒在白洋河流域一帶的影響。
“美酒計”的故事,是明代愛國將領史可法留下來的動人傳說。關於史可法使用美酒(洋河酒)計破清兵的故事,在蘇北廣為流傳,一直傳為美談;“甘泉釀旨酒,芳醇揚美名”—美人泉的傳說等歷史。
清雍正年間,洋河大麴行銷江淮一帶,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佔江南第一家”的美譽,併成為清王朝的皇室貢品。民間長期流傳著“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的楹聯,說的就是洋河酒。[3]
20世紀初,洋河大麴的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國四年(1915年),三義酒坊所釀之酒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銀牌獎,民國十八年(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麴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洋河有八家酒坊,年產白酒經6040擔,以洋河鎮聚源湧、逢泰、南王人和及共他鄉鎮的樹泉、潤泉酒坊著稱。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洋河大麴江蘇全省物品參展。
洋河大麴解放前因戰爭連年而生產凋蔽,奄奄一息。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撥出專款,在幾家私營釀酒作坊的基礎上,建立了國營洋河酒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