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產隊長老楊
-
2 # 閱樸賞真
不知道。
我覺得這是一種投機生意,與菜農關係不大。
商人耍的花招吧?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不謀而合的。
前幾年瘋了似的搶鹽。我正在辦公室上班,老公打電話讓我去超市搶鹽。我很淡定地說:“你傻呀,靠著茫茫大海能少了鹽吃嗎?堅決不要跟風。”
結果,邪風颳了幾天,有些人家裡仍然存著當時搶購的鹽。
據說當時有的商販一天賺了幾十萬。
如果不是有人惡意為之,很難有合理的解釋。
人有從眾心理,有些“聰明人”就會藉此扇風,從中牟利。類似於魚肚子裡的“大楚興,陳勝王”,專門妖言惑眾的。
如果我這種非專業人士給這種現象一個相對文明的定義,那就是:這是商業鏈條中畸形的一段” -
3 # 常素文
大部分錢都讓中間商賺去了。
大家發現沒有,價格奇高的農作物都不是才收穫的時候價格就那麼高的。包括近年來價格異常的豆呀,蒜呀,事實證明都是因為商戶囤積居奇特意抬高了價格造成的。
本分種植的菜農如果惜售趕上了被大商戶哄抬起來的高價,那就能跟風賺一筆了。
-
4 # 捨得62287576
大蔥賣價九元一斤,其中菜農能掙多少哪
下面看看我給你的分析,咱們先看看大蔥從田間到賣價九元中間經歷過幾道手續,
蔥農 ——中間商——二道販子——超市貨架。
蔥價9元一斤這是超市的定價那麼超市他進貨大概就七元左右一斤,然後到了超市就需要分裝再把大蔥,先除去根部的泥土及黃葉子,在把大蔥的葉子剝掉一層,在按長短大小等捆紮成大小合適的一把一把,方便顧客挑選。這個過程是損耗比較大的這樣成本就直接上去了一塊多。
古時候就有千里不販青,販青不販蔥的一說,說明販蔥的商販是承擔很大風險的,雖然在當今社會運輸格局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了,但是販蔥還是有一定並且蔥是損耗比較大的,按現在的行情大蔥在地裡收購時四元左右,注意四元是毛蔥價格,就是直接在地裡拔出來的樣子,帶有泥土黃葉子等,到家之後需要僱傭大量人工做初級摘蔥,打捆等,這個時候大蔥的成本就會有四元變成六元多剩下的就是販蔥的利潤。
那麼蔥農從大蔥種植待收穫這幾個月所有的付出比如租地,顧工,平整,播種,田間管理,收穫,出售等成本基本上要八九毛錢,趕上行情好的年份種植大蔥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回覆列表
問:一斤大蔥9元,其中菜農能掙多少?
現在一斤大蔥賣九塊錢,菜農們現在手中有蔥的人,他們也能賣到每斤九塊錢的話,那他們的毛收入就是每斤九塊錢,而他們的純收入則是八塊七或者是八塊八。
如果這每斤九塊錢的蔥是在超市裡賣的,則超市裡最多每斤只賺一塊錢,菜農的毛收入最多隻五毛錢,其餘七塊五毛錢,都讓大買辦商賺去了。
這麼算是有根據的。因為大蔥收穫的霜降到立冬期間,集市上大車小輛拉的大蔥就賣每斤五毛錢,這五毛錢菜農肯定是賺錢的,他們最多就賺四毛錢,也許不到三毛,不賺錢五毛他們肯定不賣。
後來,大蔥漲到了八角一塊,最貴時一塊五。
菜農的大蔥拉到集市上賣每斤五毛,這是那時每梱的零梱價,大買辦商收購大蔥絕不是每斤五毛,他們要以低於集市的價格收購。
大買辦商把全國百分之八十五的大蔥都收去後,入了他們先進的貯存室,再開庫批發時,一百斤蔥就變成一百一十斤了,因為你去看,所有超市出售的大蔥都比剛收穫時還新鮮,絕對沒有幹蔥,這就是不但沒傷秤,反而漲了秤。
現在,極少數當初沒把大蔥賣給大買辦商的菜農跟著沾了光,跟著發了財。絕大多數的菜農把手裡的大蔥都按三四毛錢交給了大買辦商,也有一部分菜農是在集市上按每斤五毛至一塊錢,或梱的賣給了消費者。
到如今,那些收了三萬斤蔥的菜農,只賣回了一萬來塊錢,坐在家裡眼巴巴的看著那些大買辦商拿著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大蔥去賺暴利,心中有著說不出來的滋味,明年不種蔥了,我們也去囤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