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方法:
三階魔方有很多種還原方法,其中“層先法”是最適合初學者掌握的方法。[1]
一個三階魔方,“從上到下”可以理解為“頂層”、“中層”、“底層”,所謂“層先法”就是逐層還原。
三階魔方“層先法”還原,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頂層十字,還原頂層稜塊。
第二階段:還原頂層角塊。
第三階段:還原中層稜塊。
第四階段:對底層十字,還原底層稜塊。
第五階段:翻轉底層角塊,對齊底層顏色。(為便於理解,此處將魔方翻轉過來。)
第六階段:調整底層角塊位置,還原完成。
三階魔方辛馬斯特標記:
辛馬斯特標記(Singmaster notation),是一種魔方轉動的記錄方法,由英國原倫敦南岸大學數學教授大衛·辛馬斯特(David Breyer Singmaster)於1978年12月發明。辛馬斯特標記已成為通用標準,通常被俗稱為“魔方公式符號”。
辛馬斯特標記,由“各層代號”、“旋轉方向”兩部分組成。
各層代號:魔方各層以英文首字母指代。R(Right)、L(Left)、U(Up)、D(Down)、F(Front)、B(Back)分別指代右、左、頂(上)、底(下)、正(前)、背(後)層。
旋轉方向:順時針旋轉90°,直接寫各層代號;逆時針旋轉90°,在各層代號字尾【"】或【i】;旋轉180°,在各層代號字尾【2】或【2】(預設順時針方向旋轉180°)。
完整的辛馬斯特標記可以理解為【以面向指代層的視角,按方向進行旋轉】。
例如:R,以面向右面視角,將右面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右面“向上”轉90°。
又例如:D,以面向底面視角,將底面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右面“向右”轉90°。
又例如:B",以面向背面視角,將背面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背面“向右”轉90°。
除此之外,若要記錄更加詳細的魔方轉動,還會用到:M(Middle)與U、F、L合用,指代各中層;C(Complete)與U、F、L合用,指代魔方整體以某層的形式旋轉。
例如:MU,以頂面視角,將中間層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上數第二層“向左”轉90°。
例如:CF,以正面視角,將魔方整體順時針旋轉90°。即魔方整體沿豎直面“向右”轉90°。
還原方法:
三階魔方有很多種還原方法,其中“層先法”是最適合初學者掌握的方法。[1]
一個三階魔方,“從上到下”可以理解為“頂層”、“中層”、“底層”,所謂“層先法”就是逐層還原。
三階魔方“層先法”還原,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頂層十字,還原頂層稜塊。
第二階段:還原頂層角塊。
第三階段:還原中層稜塊。
第四階段:對底層十字,還原底層稜塊。
第五階段:翻轉底層角塊,對齊底層顏色。(為便於理解,此處將魔方翻轉過來。)
第六階段:調整底層角塊位置,還原完成。
三階魔方辛馬斯特標記:
辛馬斯特標記(Singmaster notation),是一種魔方轉動的記錄方法,由英國原倫敦南岸大學數學教授大衛·辛馬斯特(David Breyer Singmaster)於1978年12月發明。辛馬斯特標記已成為通用標準,通常被俗稱為“魔方公式符號”。
辛馬斯特標記,由“各層代號”、“旋轉方向”兩部分組成。
各層代號:魔方各層以英文首字母指代。R(Right)、L(Left)、U(Up)、D(Down)、F(Front)、B(Back)分別指代右、左、頂(上)、底(下)、正(前)、背(後)層。
旋轉方向:順時針旋轉90°,直接寫各層代號;逆時針旋轉90°,在各層代號字尾【"】或【i】;旋轉180°,在各層代號字尾【2】或【2】(預設順時針方向旋轉180°)。
完整的辛馬斯特標記可以理解為【以面向指代層的視角,按方向進行旋轉】。
例如:R,以面向右面視角,將右面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右面“向上”轉90°。
又例如:D,以面向底面視角,將底面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右面“向右”轉90°。
又例如:B",以面向背面視角,將背面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背面“向右”轉90°。
除此之外,若要記錄更加詳細的魔方轉動,還會用到:M(Middle)與U、F、L合用,指代各中層;C(Complete)與U、F、L合用,指代魔方整體以某層的形式旋轉。
例如:MU,以頂面視角,將中間層順時針旋轉90°。從正面視角來看,即上數第二層“向左”轉90°。
例如:CF,以正面視角,將魔方整體順時針旋轉90°。即魔方整體沿豎直面“向右”轉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