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如下:
……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布領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
從上面文字即可看出,曹操的“獻刀”之說實在牽強——背後拔刀,不解刀鞘,慌慌張張地下跪辯解,得了坐騎就飛馬而去……都令人不得不心生疑竇。當時在場的呂布、董卓二人都看了出來。(卓曰:“吾亦疑之。”)
行刺董卓時的曹操,與其說是“奸雄”,不如說是“準奸雄”,還遠遠不像後來那樣高明老辣。至於說“特點”,只能說:1、膽大心細,2、隨機應變。
二、曹操到底有沒有行刺過董卓?
電視劇《新三國》裡,不但和小說《三國演義》裡一樣刻畫了一個行刺董卓的曹操,甚至還將曹操描繪成一個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賊、忍辱負眾這麼一個形象。但事實上,歷史上壓根就沒有發生過曹操刺董這檔事。
按史書記載,董卓進京之後,由於大將軍何進已被宦官所殺,軍強馬壯的董卓成了洛陽城中的最強勢力,他迅速收編了多股原本聽命於何進的勢力,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策反呂布收編了丁原的部下。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權勢,董卓又想出了廢掉少帝,立獻帝的招數,結果遭到了以盧植、袁紹等人的強烈反對,其中作為少壯派勢力代表的袁紹公然懸節於洛陽東門,東奔冀州。
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因為袁紹當時所任官職是司隸校尉,司隸有點象後來的直隸,是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而且擁有參劾百官的權力,而何進在謀誅宦官時還授予了袁紹“假節”的權力。所謂“假節”就是在軍事行動中擁有絕對的指揮權,違令者斬。我們可見袁紹當時在朝中的權重。
作為袁紹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曹操當時正是董卓極力拉攏的物件,被授予驍騎校尉之職。袁紹的離開對包括曹操在內的少壯派勢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他們繼續留在朝中,必然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很可能被董卓各個擊破,因此,曹操迅速作出反應,也棄官逃出了京師,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關,經中牟到陳留。
史書記載曹操在途中確實被中牟縣的官員(史書記載是一位不知名的亭長)當作可疑人員截住,但當地官員有認識曹操的,有史書記載是縣裡的功曹,功曹是負責人事的官員,可以算是縣令的副手兼師爺,結果曹操便這樣又被放走了。
不論抓曹操還是放曹操的人,都不可能是陳宮,此時的陳宮,可能還在東郡做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陳宮與曹操的故事,這裡暫且不提,我們需要澄清的是,曹操在當時根本沒有刺殺過董卓,所謂的刺董,是後人編造出來的。
但這個編造並不是完全憑空,因為野史記載,曹操年輕時還確實做過一回刺客。他行刺的物件是當時權傾朝野的中常侍張讓,張讓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中的一位,但就象故事裡曹操刺董失敗一樣,曹操行刺張讓也沒成功,被張讓發覺了,結果曹操“舞手戟於庭”,翻牆跑掉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記載,才讓後人們創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來吧。
事實上,在當時,刺殺董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時很受董卓信賴的城門校尉伍瓊就是一位真正刺董的義士,結果失敗,被殺身亡。這位伍瓊的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的靈感來源之一,不同的是,在故事裡,曹操雖然行刺不成,但還是全身而退。但事實上,如果曹操真的單身前往行刺,逃走的機會是非常之小的。
一、
原文如下:
……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布領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
從上面文字即可看出,曹操的“獻刀”之說實在牽強——背後拔刀,不解刀鞘,慌慌張張地下跪辯解,得了坐騎就飛馬而去……都令人不得不心生疑竇。當時在場的呂布、董卓二人都看了出來。(卓曰:“吾亦疑之。”)
行刺董卓時的曹操,與其說是“奸雄”,不如說是“準奸雄”,還遠遠不像後來那樣高明老辣。至於說“特點”,只能說:1、膽大心細,2、隨機應變。
二、曹操到底有沒有行刺過董卓?
電視劇《新三國》裡,不但和小說《三國演義》裡一樣刻畫了一個行刺董卓的曹操,甚至還將曹操描繪成一個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賊、忍辱負眾這麼一個形象。但事實上,歷史上壓根就沒有發生過曹操刺董這檔事。
按史書記載,董卓進京之後,由於大將軍何進已被宦官所殺,軍強馬壯的董卓成了洛陽城中的最強勢力,他迅速收編了多股原本聽命於何進的勢力,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策反呂布收編了丁原的部下。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權勢,董卓又想出了廢掉少帝,立獻帝的招數,結果遭到了以盧植、袁紹等人的強烈反對,其中作為少壯派勢力代表的袁紹公然懸節於洛陽東門,東奔冀州。
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因為袁紹當時所任官職是司隸校尉,司隸有點象後來的直隸,是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而且擁有參劾百官的權力,而何進在謀誅宦官時還授予了袁紹“假節”的權力。所謂“假節”就是在軍事行動中擁有絕對的指揮權,違令者斬。我們可見袁紹當時在朝中的權重。
作為袁紹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曹操當時正是董卓極力拉攏的物件,被授予驍騎校尉之職。袁紹的離開對包括曹操在內的少壯派勢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他們繼續留在朝中,必然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很可能被董卓各個擊破,因此,曹操迅速作出反應,也棄官逃出了京師,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關,經中牟到陳留。
史書記載曹操在途中確實被中牟縣的官員(史書記載是一位不知名的亭長)當作可疑人員截住,但當地官員有認識曹操的,有史書記載是縣裡的功曹,功曹是負責人事的官員,可以算是縣令的副手兼師爺,結果曹操便這樣又被放走了。
不論抓曹操還是放曹操的人,都不可能是陳宮,此時的陳宮,可能還在東郡做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陳宮與曹操的故事,這裡暫且不提,我們需要澄清的是,曹操在當時根本沒有刺殺過董卓,所謂的刺董,是後人編造出來的。
但這個編造並不是完全憑空,因為野史記載,曹操年輕時還確實做過一回刺客。他行刺的物件是當時權傾朝野的中常侍張讓,張讓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中的一位,但就象故事裡曹操刺董失敗一樣,曹操行刺張讓也沒成功,被張讓發覺了,結果曹操“舞手戟於庭”,翻牆跑掉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記載,才讓後人們創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來吧。
事實上,在當時,刺殺董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時很受董卓信賴的城門校尉伍瓊就是一位真正刺董的義士,結果失敗,被殺身亡。這位伍瓊的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的靈感來源之一,不同的是,在故事裡,曹操雖然行刺不成,但還是全身而退。但事實上,如果曹操真的單身前往行刺,逃走的機會是非常之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