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49618505464

    青山不老,綠水常青 青山不改,綠水常流 1、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時間久長。 2、《青山不老》是梁衡創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3、當代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華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華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章回體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取出》《把欄杆拍遍》《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今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有關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杆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夏感》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夏》被選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青山不老》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6課,為略讀課文。 4、《青山不老》原文如下: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菸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裡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基礎知識重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