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估計很多朋友看到這個問題會覺得詫異,皇帝還需要積攢“小金庫”嗎?這全天下的錢不都是皇帝的嗎?皇帝想用自己拿不就好了,需要這麼麻煩嗎?誰敢攔著皇帝用錢呀。

    其實不是這樣的。

    在古代,國庫的錢都是歸戶部管的,戶部的錢皇帝是不能隨便動用的。如果皇帝要用,就要先和群臣商議,如果戶部不同意,那麼皇帝也沒有辦法。

    皇帝自己的錢包叫做內帑,也就是題主問的小金庫,這個內帑的錢是皇帝個人的,皇帝可以自由支配。

    歷史上,關於小金庫的積累,各朝各代的皇帝也是想盡了辦法。

    西漢

    西漢規定,山澤園池、關稅和酒稅的收入都是歸皇室所有的,也就是納入皇帝的內帑的。

    另外,西漢還規定,3歲以上,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要加一種人頭稅,叫做口錢,每年23文。

    口錢的收入不是全部歸入皇帝的內帑,而是和國庫分成,皇室收20文,國庫收3文,就像我們今天的增值稅一樣,國家和地方按比例分配。

    這23文看起來不多,但隨著西漢政權的逐漸腐朽,攤在這個稅上的名目花樣也越來越多,最後,實際稅負遠遠超過23文。甚至本來規定從3歲開始徵收,到了後來孩子出生就開始收了。有些人家因為交不起孩子的口錢,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掐死了。

    西漢皇帝的小金庫有一部分,就是這樣沾著老百姓的斑斑血跡的。

    北宋

    北宋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趙匡胤的封樁庫,趙匡胤把每年多餘的國家財政都放到內帑裡,稱為封樁庫。

    這趙匡胤也算是一個雄主,這封樁庫的銀子本來是打算作為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軍費開支,平時封存起來不使用的,這是我見過最有志氣的皇帝了,連小金庫的錢都要拿出來收復江山,很棒棒!

    但是可惜,趙匡胤死後,這個封樁庫就在他弟弟趙光義的手裡開始變質了,成了皇帝真正的小金庫,被挪用到了其他的地方,而幽雲十六州的收復,也早被丟到了九霄雲外。

    宋朝是個戰爭頻繁的朝代,軍費支出龐大,各種賠款年貢也層出不窮。

    因此宋真宗趙恆經常要拿出私房錢暫借國家之用,後來為了避免麻煩乾脆直接規定:每年無償借給三司60萬。不過還的時候不能有假銀子,為了保密,規定不得將金庫的數額對外公佈,違者斬!

    皇帝不收假鈔,哈哈。

    清朝

    清代設定有內務府,是專門替皇帝管理小金庫的,與戶部獨立的,不過戶部每年都得向內務府提供10萬兩銀子,並規定皇帝無權要求戶部直接給他撥款。

    在京城的郊外,有專門的田地劃歸為皇室所有,每年的租金歸入皇帝的小金庫。

    即便這樣,清代的皇帝還是常常錢不夠花。

    議罪銀

    乾隆年間,和珅提議設定議罪銀。議罪銀是一項以錢頂罪的制度,即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此法出臺後,立即受到貪官汙吏的歡迎,同時也招致一些直吏的質疑。應該說,議罪銀製度的實施,使乾隆皇帝的錢包鼓了起來,解決了他個人的財政危機。但同時,也加速了那些貪官們斂財的力度和速度,加深了清王朝腐敗的速度。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奇聞獵奇

    天下都是皇帝的,只不過皇帝也要面子,不能做的太過火引得民怨沸騰。

    著名的嘉靖帝就是一個很會攢“小金庫”的主,天下都是君父的,明面上讓內閣擬票,其實全都由自己控制,就算知道嚴氏父子上下斂財,也只需自己有一份就夠了。

    不好意思大明王朝1566看多了。

  • 3 # 四川達州人

    歷代皇帝都有內帑。

    比如西漢時期,百姓丁男丁女15至56歲的繳納算,各時期標準不同。但少年7至14歲每年繳納口賦20錢。漢武帝為籌措軍費,降低為3歲與23錢,漢元帝時期回定7歲與23錢。

    這些口賦屬於皇家收入。

    此外,上林苑土地與收入屬皇傢俬有。

    漢代以九卿的少府管理皇室私有財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驢小弟變石頭寫一則與寓言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