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小弟變石頭》也是一個魔法的故事,只不過它說的不是很久很久以前,也不一個遙遠而偏僻的地方,這個故事似乎就發生在一個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它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換成了驢。
這是威廉·史塔克慣用的手法,他偏愛動物的形象,因為這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講故事的空間,而且孩子們也樂意看到動物就像他們所熟知的人一樣的行為。“我想運用動物可以強調故事的象徵性,它們象徵著人類的行為。”他曾經這樣對一位採訪者說,“而且孩子們立刻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生活中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
但也有人讀出了另外一層意思,比如,它就常常被解讀為一個關於童年無助的隱喻——安妮塔?默斯(Sara Pendergast)在《聖·詹姆斯童書作家指南》(St. James Guide to Children"s Writers,1998)一書中就直言這本書“獲得了當代美國最傑出的圖畫書作品之一的美譽,實至名歸……威廉·史塔克展現了孩子們害怕與父母分離的恐懼,還有他們對突然變身既害怕又渴望的矛盾心理”。
更有人把這本書危言聳聽地稱之為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當然,這種死亡的方式是孩子們最初想到的那種。靜止、不能說話,而且再也動不了會是什麼樣子?
不過,威廉·史塔克本人並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解讀。“我認為驢小弟變成石頭暗示著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他說,“在那塊岩石裡頭的驢小弟是一個披上了甲冑的怪物,可是當他意識到別人是多麼愛他的時候,他就能夠回來。在結尾回到家裡,對孩子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因為威廉·史塔克幾乎畫了一輩子的漫畫,所以他的畫非常簡潔,看似簡簡單單的線條、簡簡單單的著色,其實,已經達到了一種難以模仿的境界。難怪有人說他的畫深受畢加索的影響,因為畢加索曾經說過:“人花一段時間學做藝術家,卻要花一輩子把所學的拋棄,學做小孩。”
第一次讀《驢小弟變石頭》,並沒有太大的感觸。只是對故事情節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驢小弟喜歡蒐集小石子,有一天,他撿到了一顆魔法小石子,卻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一隻獅子,因為害怕而誤許了一個願望——我想變成石頭,可怕的是願望成真了。而驢爸爸和驢媽媽傷心欲絕,四處尋找。成為石頭的驢小弟孤獨而痛苦地在山上度過了近一年的時光,而那顆魔法石就靜靜地躺在他身邊。機緣巧合,驢爸爸和驢媽媽在野炊時坐在了驢小弟變成的那塊石頭上,爸爸撿起了那塊石頭……奇蹟般地,驢小弟變回了自己。讀罷,僅是一生感嘆,倒黴的驢小弟!
然而,當我捧著這本繪本邊讀文字邊看圖畫,從靜謐清晨一直到日落黃昏,不記得看了多少遍,讀了多少遍,卻一次比一次感動,一次比一次震撼。
感動一——驢媽媽悲慼的話
當驢小弟一夜未歸,驢媽媽含淚眺望窗外蒼茫暮色,說道,“往後我再也不說他了,不管他做了什麼事兒。”感動,並不是因為媽媽說得有多煽情,而是因為她真實。當他說這句話時,我儼然看到了天底下無數個母親形象。面對孩子的某些舉動,她們總喜歡“批判”,天長日久,媽媽便成了囉嗦的代名詞。當失去孩子時,她們恍然大悟,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便是錯的,卻是孩子最喜歡的。千萬不要把他們當做聖人來培養,世界上本沒有聖人,即便有,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們並不想做聖人。有時,不完美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完美。而驢媽媽在那一刻大徹大悟。
感動二——驢爸爸彎腰撿石子
野餐時,驢爸爸看到了小石子,“這顆石子真好看,小寶見了,一定會把它收藏起來”說罷,將它撿起。一顆石子在孩子的眼中是至寶,在成人眼中它們只是石子。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然而,爸爸卻關注到了它,並將它撿起。不是他童心未泯滅,也不是小石子有多特別(在成人眼中),而是——它是驢小弟的最愛。因為愛所以愛……
感動三——岩石和小石子默默相對
人生在世,什麼叫痛苦?不是失去,不是失敗,而是希望近在眼前,但你無法伸手攫取。近在咫尺意味著遙遙無期,這一點,驢小弟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深入!
是什麼讓驢小弟歷經磨難最後成功得變回自己呢?我想,應該是愛,因為愛能創造了奇蹟!
驢小弟變石頭》也是一個魔法的故事,只不過它說的不是很久很久以前,也不一個遙遠而偏僻的地方,這個故事似乎就發生在一個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它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換成了驢。
這是威廉·史塔克慣用的手法,他偏愛動物的形象,因為這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講故事的空間,而且孩子們也樂意看到動物就像他們所熟知的人一樣的行為。“我想運用動物可以強調故事的象徵性,它們象徵著人類的行為。”他曾經這樣對一位採訪者說,“而且孩子們立刻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生活中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
但也有人讀出了另外一層意思,比如,它就常常被解讀為一個關於童年無助的隱喻——安妮塔?默斯(Sara Pendergast)在《聖·詹姆斯童書作家指南》(St. James Guide to Children"s Writers,1998)一書中就直言這本書“獲得了當代美國最傑出的圖畫書作品之一的美譽,實至名歸……威廉·史塔克展現了孩子們害怕與父母分離的恐懼,還有他們對突然變身既害怕又渴望的矛盾心理”。
更有人把這本書危言聳聽地稱之為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當然,這種死亡的方式是孩子們最初想到的那種。靜止、不能說話,而且再也動不了會是什麼樣子?
不過,威廉·史塔克本人並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解讀。“我認為驢小弟變成石頭暗示著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他說,“在那塊岩石裡頭的驢小弟是一個披上了甲冑的怪物,可是當他意識到別人是多麼愛他的時候,他就能夠回來。在結尾回到家裡,對孩子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因為威廉·史塔克幾乎畫了一輩子的漫畫,所以他的畫非常簡潔,看似簡簡單單的線條、簡簡單單的著色,其實,已經達到了一種難以模仿的境界。難怪有人說他的畫深受畢加索的影響,因為畢加索曾經說過:“人花一段時間學做藝術家,卻要花一輩子把所學的拋棄,學做小孩。”
第一次讀《驢小弟變石頭》,並沒有太大的感觸。只是對故事情節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驢小弟喜歡蒐集小石子,有一天,他撿到了一顆魔法小石子,卻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一隻獅子,因為害怕而誤許了一個願望——我想變成石頭,可怕的是願望成真了。而驢爸爸和驢媽媽傷心欲絕,四處尋找。成為石頭的驢小弟孤獨而痛苦地在山上度過了近一年的時光,而那顆魔法石就靜靜地躺在他身邊。機緣巧合,驢爸爸和驢媽媽在野炊時坐在了驢小弟變成的那塊石頭上,爸爸撿起了那塊石頭……奇蹟般地,驢小弟變回了自己。讀罷,僅是一生感嘆,倒黴的驢小弟!
然而,當我捧著這本繪本邊讀文字邊看圖畫,從靜謐清晨一直到日落黃昏,不記得看了多少遍,讀了多少遍,卻一次比一次感動,一次比一次震撼。
感動一——驢媽媽悲慼的話
當驢小弟一夜未歸,驢媽媽含淚眺望窗外蒼茫暮色,說道,“往後我再也不說他了,不管他做了什麼事兒。”感動,並不是因為媽媽說得有多煽情,而是因為她真實。當他說這句話時,我儼然看到了天底下無數個母親形象。面對孩子的某些舉動,她們總喜歡“批判”,天長日久,媽媽便成了囉嗦的代名詞。當失去孩子時,她們恍然大悟,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便是錯的,卻是孩子最喜歡的。千萬不要把他們當做聖人來培養,世界上本沒有聖人,即便有,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們並不想做聖人。有時,不完美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完美。而驢媽媽在那一刻大徹大悟。
感動二——驢爸爸彎腰撿石子
野餐時,驢爸爸看到了小石子,“這顆石子真好看,小寶見了,一定會把它收藏起來”說罷,將它撿起。一顆石子在孩子的眼中是至寶,在成人眼中它們只是石子。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然而,爸爸卻關注到了它,並將它撿起。不是他童心未泯滅,也不是小石子有多特別(在成人眼中),而是——它是驢小弟的最愛。因為愛所以愛……
感動三——岩石和小石子默默相對
人生在世,什麼叫痛苦?不是失去,不是失敗,而是希望近在眼前,但你無法伸手攫取。近在咫尺意味著遙遙無期,這一點,驢小弟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深入!
是什麼讓驢小弟歷經磨難最後成功得變回自己呢?我想,應該是愛,因為愛能創造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