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讚歎的語氣來讀。重點指導朗讀第一段。老舍的《草原》一文教學建議
1、準備草原風景的圖片、資料、課件。
2、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寫出了草原美景,又寫出了內蒙古同胞的熱情好客。學習時首先應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線索: ⑴ 草原美景; ⑵ 歡迎遠客; ⑶ 親切相見; ⑷ 熱情款待; ⑸ 聯歡話別。然後引導學生藉助圖片和以往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結合對課文重點詞句的品味來充分領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例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體會作者的心情,說一說為什麼作者想高歌一曲?結合生活經驗談談自己類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於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清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所以想無拘無束地放聲歌唱。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綠得無邊無際,由於天氣晴朗,遠處也是那麼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綠色。 “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裡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輕輕流入雲際。”理解這一句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幅中國畫,透過形象的觀看,讓學生明白“渲染”就是用顏色塗抹,“勾勒”是用線條勾邊兒。“不用墨線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緩得沒有明顯的界限。“翠色慾流”,是說草原上的小丘由於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欲”,是“將要”的意思。流到哪裡去呢?“輕輕流入雲際”。這裡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與天相接,彷彿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 “這種境界……”這一句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境。“驚歎”,是因為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的翠綠,感到驚訝。“久立四望”,是留戀草原景色,總是看不夠;“低吟小詩”,是想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在這境界裡,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一句看似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類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時,會覺得小鳥在向人歌唱,樹枝擺動是為人鼓掌。 此外,課文還寫出了內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人情美)。學習時,可以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如“來到幾十裡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許多人“從幾十裡外乘馬或坐車”來看客人;他們盛情款待來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姑娘們為客人唱歌、跳舞,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等。 課文的結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可讓學生讀後,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這一句進一步點明瞭讓作者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課文中還用了不少比喻句,來描繪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如用“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來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來比喻小丘;用“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來比喻河;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族同胞。這些比喻的特點是恰當、生動,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彷彿我們親眼見到了一般。要讓學生在閱讀時體會,不必說“比喻”這樣的術語。 要指導學生反覆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讚歎的語氣來讀。重點指導朗讀第一段。開頭,描寫“那裡的天”的部分,要緩緩而起,要讀得輕鬆愉快。 設計“思考·練習”2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內蒙古風光和風情。練習時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以導遊的身份介紹。說之前可引導學生將說的內容列成提綱,然後圍繞提綱介紹,介紹時儘量用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讚歎的語氣來讀。重點指導朗讀第一段。老舍的《草原》一文教學建議
1、準備草原風景的圖片、資料、課件。
2、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寫出了草原美景,又寫出了內蒙古同胞的熱情好客。學習時首先應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線索: ⑴ 草原美景; ⑵ 歡迎遠客; ⑶ 親切相見; ⑷ 熱情款待; ⑸ 聯歡話別。然後引導學生藉助圖片和以往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結合對課文重點詞句的品味來充分領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例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體會作者的心情,說一說為什麼作者想高歌一曲?結合生活經驗談談自己類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於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清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所以想無拘無束地放聲歌唱。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綠得無邊無際,由於天氣晴朗,遠處也是那麼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綠色。 “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裡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輕輕流入雲際。”理解這一句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幅中國畫,透過形象的觀看,讓學生明白“渲染”就是用顏色塗抹,“勾勒”是用線條勾邊兒。“不用墨線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緩得沒有明顯的界限。“翠色慾流”,是說草原上的小丘由於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欲”,是“將要”的意思。流到哪裡去呢?“輕輕流入雲際”。這裡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與天相接,彷彿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 “這種境界……”這一句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境。“驚歎”,是因為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的翠綠,感到驚訝。“久立四望”,是留戀草原景色,總是看不夠;“低吟小詩”,是想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在這境界裡,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一句看似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類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時,會覺得小鳥在向人歌唱,樹枝擺動是為人鼓掌。 此外,課文還寫出了內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人情美)。學習時,可以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如“來到幾十裡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許多人“從幾十裡外乘馬或坐車”來看客人;他們盛情款待來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姑娘們為客人唱歌、跳舞,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等。 課文的結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可讓學生讀後,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這一句進一步點明瞭讓作者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課文中還用了不少比喻句,來描繪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如用“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來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來比喻小丘;用“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來比喻河;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族同胞。這些比喻的特點是恰當、生動,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彷彿我們親眼見到了一般。要讓學生在閱讀時體會,不必說“比喻”這樣的術語。 要指導學生反覆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讚歎的語氣來讀。重點指導朗讀第一段。開頭,描寫“那裡的天”的部分,要緩緩而起,要讀得輕鬆愉快。 設計“思考·練習”2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內蒙古風光和風情。練習時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以導遊的身份介紹。說之前可引導學生將說的內容列成提綱,然後圍繞提綱介紹,介紹時儘量用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