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緯藺
-
2 # 康利子
汶萊是一個國家。 位於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2公里,有33個島嶼,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C。 全國劃分為4個區:汶萊-摩拉區(Brunei-Muara)、馬來奕區(Belait)、都東區(Tutong)、淡布隆區(Temburong)。
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里。汶萊達魯薩蘭國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1公里,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有33個島嶼。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
國名
汶萊達魯薩蘭國BruneiDarussalam,程式碼BN
獨立日
1984年1月1日
國慶日
1984年2月23日
7月15日是現任汶萊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HAJIHASSANALBOLKIAH)的生日。汶萊為穆斯林國家,開齋節是其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日期根據回曆均有變化。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黃、白、黑、紅四色組成。黃色的旗地上橫斜著黑、白寬條,中央繪有紅色的國徽。1906年,當汶萊還是英國的保護國是,就製作了汶萊第一面國旗——呈長方形的黃色旗幟。旗幟上的黃色代表蘇丹至高無上。後來為了紀念兩位有功的親王,蘇丹決定在國旗上加了黑、白兩條斜條。1959年汶萊實現自治時制定了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把汶萊的國徽圖案繪製在國旗中央。1984年1月1日,汶萊宣佈完全獨立,國旗沿用至今。
國徽
呈紅色。一彎新月環抱著一根棕櫚樹幹,其上為展開的雙翼,雙翼之上為一頂華蓋和一面旗幟,這象徵汶萊信奉伊斯蘭教和蘇丹至高無上。在新月中央用馬來文寫著“永遠在真主指導下,萬事如意。”中心圖案兩側有兩隻手臂,表示人民向真主祈求,人民對蘇丹和政府的擁護。國徽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和平之城——汶萊”。
國歌
《真主保佑汶萊》
國家政要
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HajiHassanalBolkiah,1967年10月繼承王位。王儲穆赫塔迪·比拉Al-MuhtadeeBillah,1998年8月冊封為王儲。
自然地理
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里。汶萊達魯薩蘭國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1公里,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有33個島嶼。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
人口
總人口約35萬(2004年),其中馬來人佔67%,華人佔15%,其他種族佔18%。汶萊的國語為馬來語,通用英語,國教是伊斯蘭教,其他還有佛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
斯里巴加灣市BandarSeriBegawan,位於汶萊-穆阿拉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原稱汶萊市,從十七世紀起即成為汶萊首都,1970年10月4日改為現名。
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與臺北時間相同。
國際電話碼
673
新聞出版
汶萊新聞社是文唯一官方新聞機構,創建於1959年。主要報紙:《婆羅洲公報》,日報(英、馬來文);《汶萊燈塔》,週報(馬來文)。汶萊廣播電視臺創建於1957年5月,是汶萊唯一的廣播電視臺。廣播電臺擁有兩個廣播網,一個用馬來語和方言,一個用英語、華語和廓爾喀語廣播,現每天播音超過30小時。電視臺從1975年起開設彩色電視頻道,播放馬來文和英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