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範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裡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裡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範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範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調情"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範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傅雷本來是張愛玲小說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獨對這部作品評價不高。他認為:"一個"破落戶"家的一個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沼裡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裡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勾勒的不夠深刻,是因為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倘再從小節上檢視一下的話,那末,流蘇"沒念過兩句書"而居然夠得上和柳原針鋒相對,未免是個大漏洞。離婚以前的生活經驗毫無追敘,使她離家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引動顯得不可解。這些都減少了人物的現實性。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認為,"柳原意在求歡,流蘇意在求生,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張愛玲的洞見所在"。也許,傅雷的意見僅僅代表著男性讀者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於範柳原是合適的,對於白流蘇則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場看,白流蘇的調情的背後,是生存的焦灼和無奈。因此,張愛玲對此批評並不服氣,她為此寫了《自己的文章》反駁說:"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後終於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故事,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白流蘇雖然幾經努力得到了眾人虎視眈眈的獵物範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逃出了狼窩,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戰爭加快和簡化了許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裡最明白,這種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