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MEPHISTOZZ
入門可以從巴洛克時期的亨德爾、維瓦爾第、泰勒曼;曼海姆樂派的C.P.E.Bach;古典時期的海頓、莫扎特;浪漫時期的柴可夫斯基;包括名族樂派的德沃夏克、西貝柳絲、斯美塔那、培爾金特等都是相對比較通俗易懂一些的作曲家
入門可以從巴洛克時期的亨德爾、維瓦爾第、泰勒曼;曼海姆樂派的C.P.E.Bach;古典時期的海頓、莫扎特;浪漫時期的柴可夫斯基;包括名族樂派的德沃夏克、西貝柳絲、斯美塔那、培爾金特等都是相對比較通俗易懂一些的作曲家
圖6.2.1 舒伯特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 1828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郊區,他的祖父是一位農村工匠,父親是一位鄉村小學教師,全家都是音樂愛好者。舒伯特童年時代受家庭影響,很早就學會了演奏風琴、鋼琴和小提琴等樂器。11歲時,舒伯特考入維也納皇家禮拜堂少年唱詩班,父親認為從這個學校畢業後舒伯特可以當一個老師,有一份固定收入。而舒伯特卻喜歡上了創作,12歲時就完成了一部四手聯彈鋼琴幻想曲。舒伯特16歲時由於嗓子變聲,離開了這所歌手學校。為了謀生,他到父親所在的學校當了一名教師。然而,一心只迷戀於音樂的舒伯特並不喜歡這個職業,他終於在21歲那年辭掉了教師的職務,前往維也納,從此專心於自己的作曲事業。舒伯特在維也納過著貧困的生活。父親和朋友們都勸他找其他職業,都被他拒絕了。後來由於生活的窘迫和疾病使他不得不去找工作時,卻屢遭拒絕,因為政府的官員們不願僱用一位自由的音樂家。舒伯特所處的時代正是奧地利反動封建勢力復辟時期,文化專制、政治上的高壓籠罩著整個維也納城,自由思想到處被壓制。這也正是舒伯特的父親極力反對舒伯特做一個自由音樂家的原因。1828年,舒伯特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創作了聲樂套曲《天鵝之歌》和《C大調交響曲》。在這一年,朋友們在維也納為他舉行了一次個人作品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年頭,舒伯特才獲得一點榮譽和歡樂。但此後的不久,舒伯特就病倒了,年僅31歲就離開了人間。親友們按照他最後的願望,把他安葬在他所崇拜的貝多芬的墓旁。
舒伯特在短短十幾年的創作生涯裡,寫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包括600多首藝術歌曲、18部歌劇及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5首絃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其他一些作品。
舒伯特被後人稱為“藝術歌曲之王”,他在大約15年的時間裡,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他的歌曲選詞非常廣泛,既有歌德、希勒、海涅、莎士比亞這些著名詩人的名詩,也有他的朋友創作的一些無名小詩。舒伯特本身對詩歌非常敏感,即使非常普通的詩歌,經他的音樂處理後也會變得聲情並茂。
舒伯特有出眾的旋律天賦,這也是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根據詩歌的形式、內涵來創作旋律,使旋律和詩歌達到一種均衡關係。例如他的藝術歌曲《野玫瑰》、《暮春》等具有民歌般的純樸優美,《流浪者》和《你是安靜》散發著浪漫主義的甜美和憂鬱,《聖母頌》充滿神聖、虔誠,《小夜曲》溫柔優美。和聲方面,他偏愛用大小調交替,如《菩提樹》、《小夜曲》,在自然體系和聲的基礎上巧妙地運用半音和聲,如《海濱》、《三月贊》。
譜例6.2.1:
《致野玫瑰》
譜例6.2.2:
《小夜曲》
舒伯特歌曲的另一突出貢獻在於鋼琴伴奏。他將鋼琴伴奏提高到了與聲樂部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鋼琴伴奏設計是為了表現詩歌外部的場景,豐富對歌詞的想象,烘托歌曲的情緒和氣氛,讓聲樂和鋼琴伴奏共同表現詩歌內容、塑造形象。如《鱒魚》的鋼琴伴奏描繪魚兒在水中穿梭遊動,《魔王》中刻畫風聲、馬蹄聲,製造緊張焦慮、驚慌不安的氣氛,鋼琴伴奏不僅模仿了紡車輪子的轉動,而且表現了主人公思念戀人的起伏心情。
譜例6.2.3:
《鱒魚》
此外,舒伯特將“聲樂套曲”(liedereyclus)的形式大大向前推進。他的聲樂套曲代表作是《美麗的磨坊女郎》、《冬之旅》,套曲的主人公都是流浪者,但情緒卻很是不相同。《美麗的磨坊女》包括20首,是描寫在一個Sunny燦爛、百花盛開的春天裡,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沿著小河開始流浪,他心情愉快、滿懷希望,要去尋找幸福和快樂。《冬之旅》包括24首,主人公也是流浪者,他離開了家鄉和已嫁給別人的情人,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裡漫無目的地流浪,他那顆孤獨的心充滿無助和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