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喜淡墨a

    書法楷書從大到小楷習練,那麼行書呢?

    對於楷書學習有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字可以了掌結體的合度,並且筆畫的用筆規律。小楷筆畫緯度小,易掌握結構的鋪就,以及對點畫的運用適宜度更好駕馭。

    那麼行書體,大小皆有適宜,一般書寫與原帖一樣大的書體,容易掌握筆畫的運用。在用筆變化尺寸有一個好的掌握。學行書,一定要有原帖的字型相似,初學是注重古人用筆的變化技巧,一字之內就有很多寫法,不同的句讀中就有連線或意連,貫性的筆意,承接上下,行書力究大小長短欹正,停駐頓挫的風姿。不可跑馬亦不可正步。疾速急緩皆得宜章,貫穿氣韻流通,墨色變化,使轉幅度,以及達及情性的體現。有一定的的書寫蜿蜒曲折有奇。

    大字小字介入其中,楷則端倪,行之草意也具備。行與動,開與合,凝鍊與簡散,或多或少,皆有順情勢而運。

    寫行書放的開筆端,留得住筆端。蓄勢待發而勁力現。歸於平淡,雲起伏,風跌宕,又有險峻筆墨。

    寫字,實際到了行書境界,有了少許情性所見,注重筆畫莊重之度。方有飄逸,米芾意氣行書,多有歸正則晉法妍美。雖有狂放,筆致卻又三之二的是規矩的晉(行書)法度。

    習練中揣摩,體驗。

  • 2 # 張偉評論

    楷書學習的一般過程是先寫兩寸左右的字,這是因為這樣大小的字好掌握,練習起來難度小,經過不長時間的練習,就能能夠順利的完成筆畫的書寫,能夠做到提的起來按的下去,等到書寫速度和熟練程度有大幅提高了,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控筆的訓練,說明你可以基本控制住筆了。

    但是,書法學習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中等字的練習只是基礎,要提高書法水平就需要更加精準的控制力,更加需要開拓眼界,那就要向更高階經典作品的學習,什麼是更高階的書法經典啊?林散之先生說楷書要學晉人小楷,啟功先生推薦學習陳、隋時期的智永的真書千字文。

    這些作品比唐楷要小一些,臨習的時候要求自然更高。有些愛好者把字放大了練是不對的,方大看可以,是為了看清用筆方法,但是寫必須接近原帖大小,因為筆法的變化是很微妙的,把字放大了寫,行筆的速度、力度、轉折、點畫、提按都不對了,而精準學習恰恰學的就是這些,所以楷書要從大寫到小。古人學寫字也是從寫大字開始,但是到了科舉考試寫的是正規小楷,寫不好小字怎麼行?

    行書、草書學習情況複雜一些,一般人學行書都有一些楷書的底子,也就是經過了基本都控筆訓練,所以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愚認為可以直接按照字帖原大或稍大一些臨帖。但是要仔細讀帖,看清筆順和行筆方法,因為行草書出現比唐楷早,其用筆與結構與楷書特別是唐楷有很大差別,說實話唐楷已經把楷書發展到了極致,很多筆畫嚴重違背自然行筆規律,有點反人類了。(智永千字文年代早一些相對好一些,可參考學習)行書入門最好是《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然後根據自己喜好再選宋四家,趙孟頫只能學尺牘信札,明代及明代以後的看看就行千萬不要專門學,包括王鐸。

  • 3 # 一塵堂主

    臨楷書,隸書,篆書都要適當的放大,但,不宜超過10公分,一般在8公分左右比較合適。臨草書和行書,最好是原大,或者稍大,因為行草書放大臨容易失神。

    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隨著圖書印刷出版業的技術進步,現在市場有很多高質量的放大字帖,完全可以取法。

    要說的是,古帖流傳下來的小字行草字帖,絕不可以當大字臨,畢竟它們的筆法結構是有區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狗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