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紅愛生活

    理解母親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最近在寫一篇追憶母親的回憶錄。

    透過自己的記憶搜尋,透過我姑姑的細細道來,我深刻的理解我的母親不僅是一位甘願為兒女奉獻一切的偉大母親,還是一位為部隊建設貢獻了大半生的偉大軍嫂。

    小的時候我特別的怨恨我的母親,因為感覺她不像別人的母親那麼溫柔。我們姊妹做錯事的時候,她不是打就是吼。在我們家是慈父嚴母,我們都喜歡爸爸,不喜歡媽媽。

    但是自從我做了母親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理解母親的不易。回憶我有記憶中母親的每一個片段,都感覺母親當時的付出太偉大了。

    我母親22歲嫁給我父親、一位年輕的部隊軍官,父親的工作性質就是常年下部隊,家裡的一切都甩給我母親。進門不久就照顧生病的爺爺和未成年的小姑。最後甚至為了照顧我們和爺爺,把自己的工作弄沒啦。

    她在家裡又當爹又當媽,裡裡外外一把手。我們小家的建設是和共和國發展一路走來的。經歷過五八年大躍進,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全華人民一起勒緊褲腰帶還前蘇聯的高額債務,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盪,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既要顧著老的,又要關愛小的。我父親是把工資一交什麼都不管,是我母親為這個家操碎了心。

    小時候的記憶裡,我母親梳個當時所有婦女流行的雙抿頭,就是將頭髮往兩邊鬢角一抿卡兩個髮卡,特顯老。我那時都以為我母親就是一個老太太。後來追憶,其實我母親那時候也就三十左右歲。正是應該自己有理想、有愛好、有追求的年紀。可是她把大好的年華全部奉獻給我們這個家庭,奉獻給軍嫂這個神聖的職業。

    因為是軍嫂,我的母親年紀輕輕的就遠離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跟隨我的父親異地幾經搬遷,七年之內沒有回過家,甚至從美麗的大連搬遷到黑龍江的勞改農場生活。從一根火柴點燃煤氣燒火做飯,到抱著一堆麥草捅灶坑,但卻從不抱怨。

    因為是軍嫂,她要承擔起夫妻共同的責任,照顧公公、呵護小姑,教育子女。現在我非常理解我的母親,千金重擔壓肩上讓她養成了辦事效率高的急脾氣。她想要我們好,可是她沒有那麼多精力來對我們進行說教,打也是恨鐵不成鋼啊!而我的父親經常不在家,偶爾回來看我們姊妹哪裡都好,根本不捨得說。

    因為是軍嫂,我媽對部隊幹部、戰士和家屬情同兄弟姐妹。她用命換來的縫紉機幾乎成了公用財產。我們家不大的房子也經常成為軍人未婚妻的棲息地。幹部家屬誰家有事她都第一個上門,包括誰生孩子,誰家缸裡沒水了,開春種地,她都是把家屬組織起來形成互助合作小組,為的就是讓自己的軍人丈夫安心服役,為部隊建設多做貢獻。

    很早就想把我母親的經歷寫出來,但是一直沒有沉下心來。直到去年結束十年給閨女帶孩子的重任,我就開始下決心,一定要把我母親的經歷寫出來。說她是偉大的母親、偉大的軍嫂,但是寫出來的都是平凡小事兒,但就是平凡中見證了我的母親著一生的艱辛付出和默默奉獻。

    僅以【一個老軍嫂的故事-系列篇】告慰九泉之下的母親吧

  • 2 # 子君慧

    說真的,媽媽的艱辛孩子們都看得見,最辛苦的事兒永遠衝在最前面,享受的事兒永遠都在最後。很多媽媽們的艱辛幾乎終其一生,可敬,可嘆。

  • 3 # 明貞

    母親的艱辛就是人類的業力和願力的對立,這一點我最有感觸!我父母一共有我們三孩子,我姐我妹和我,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我姐十四那年我十二,我們一塊年三十晚上在鄰居家玩,我姐困了在坑上睡了一覺,忽然叫了一聲很驚恐的樣子,從那後她就失常了!一個很壯實能幹的孩子成了廢人,這對我父母特別是我母親打擊很大!這種病極難好,到現在我姐五十多了,也需人照顧而不能自理!當時對我打擊也不小,但我仍堅持讀完高中並考上大學,身心俱疲中途休學一年,長期失眠並一度精神失常,最終學業未成並亦很難自立謀生!

    我母親很要強,三個孩子二個得病徹底擊跨了她,她憂鬱而終!她過世已十多年了,我姐還是老樣子,我算是好了,能養活自己,前些日子聽我妹說我姐也比以前安穩了許多!父母之愛血脈親惰是這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緣份,我的父親也於今年離世,願他們安息!

  • 4 # 壯坨坨的歲月靜好

    看到這個話題,引起思緒萬千,我的母親今年快75歲了,回憶她的多半生,只恨自己文字匱乏,不能表達出母親的坎坷和自立自強的精神。

    母親嫁給大兵出身的父親,遠離家鄉60公里。在沒有舟車的年代,這絕對算得上是遠嫁了。父親是退伍軍人轉業到兵工廠工作,常年在外。剛嫁到我家的時候,三個叔叔和小姑姑們都還小,衣服都比較費,母親沒日沒夜的幫著奶奶給弟弟妹妹們做衣服,縫鞋子。後來奶奶把父親母親分家出來,說養活不了那麼多張嘴。那時候還沒包產到戶,實行集體作業,由於母親身體比較柔弱。農田裡的活做一個月下來,也拿不了幾個工分。生產隊長為了照顧母親,分派了隊裡餵豬的活給母親,十多頭豬在圈裡跑來跑去的,嚇得費勁拎著豬食的母親幾乎要棄桶而跑。一年360天,一天三頓餵食。年底生產隊裡分糧食,我們家最多的時候能分到十多個玉米穗。小麥最多有2,3斤吧。幸虧我和弟弟那時候年齡小,吃的也少,否則真不知道母親帶著我們怎麼活下來。

    父親為了節省路費,每年麥收回來一次,首先要去奶奶家,把辛苦攢下一年的工資統統交給給奶奶,奶奶給我十塊錢讓我拿給母親作為一年的費用。父親每次回來,都會帶些小餅乾類的吃食給我和弟弟還有小叔叔姑姑們,奶奶會鎖進櫃子裡,我那時候年齡小嘴饞,向奶奶要一次,像如今一毛錢大小的餅乾給一塊。這種情況下,母親自學了醫術,做了村子裡的赤腳醫生,或多或少的能為家裡稍微添補些香油錢了。

    隨著國家包產到戶的政策,各家都分了田地。母親體弱,家裡養不了大型的豬羊一類的動物,只能養些雞,母親用雞糞給地施肥,在大家不知道化肥是什麼的時候,母親買點化肥上地,那一年我家地裡收成是村子裡最豐收的。也就是那一年,我和弟弟一年中可以有半年能夠吃的到白麵了。

    再後來隨著國家實行農轉非政策,我們來到了父親的工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我們四口人,雖然清貧,但是比在家裡要好不知道多少倍了。 好在工廠裡偶爾也會有個臨時工給到這些家屬們,母親做過的工作,有搬磚工,清潔工,做過手工。她那本就體弱的身體累病過很多次,後來工廠領導知道母親有點文化,特招到工廠招待所做了很多年會計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回來自學會計知識。此時我家條件才稍微好些了。

    如今我和弟弟都早已成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幸福穩定的小家,辛苦半生的母親也在國家政策下領上了退休金,和父親每月能夠有6000元吧。老年人衣食住行都比較節儉,每年還會攢下幾萬塊錢。母親業餘愛好就是學習中醫知識,利用日常的食物和草藥,保護著全家的身體健康,這麼多年來,全家人身體沒有什麼大的毛病,不但少花錢了,更重要的是身體都少受罪了。

    回憶母親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真的是感覺自己文字太匱乏,太貧瘠,表達不出來對母親那份感激,在那種艱苦的歲月裡,母親能夠保持內心的淡定,用極大的耐力,養育了我和弟弟,成就了我們這個家。如今我的女兒已經出嫁,也從一個女兒變成了長輩,更加能理解母親內心的感受和思想。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希望在父母年老的時候,我們儘可能的去盡孝,去陪伴,讓他們有一個比較幸福的晚年。

  • 5 # 黑土地王法48

    記憶裡,我的母親在沒得病之前,從來沒有睡過午覺。

    早晨什麼時候起來和晚上什麼時候睡覺,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冬天我們起來時,母親已經被氤氳在廚房的熱氣中,夏天我們起來,廚房的鍋裡總是備好了熱乎的飯菜,而母親早已投入到了永遠幹不完的農活中。晚上我們睡覺時,母親的雙手仍在繼續著:搓麻繩.納鞋底、縫補我們的衣服、或是在做老人們過冬的棉衣………。

    母親在撫養著自己的七個兒女的同時,還贍養著自己的寡母、二伯和公公。

    我們七個孩子之首的大姐十八歲那年,爺爺的侄子因為和繼父不和睦,母親又把她這個叔伯小叔子接到了家裡,從十八歲到給他取媳婦安家,母親把長嫂如母現實演繹了整整七年。

    我大姐和我小叔同歲。

    三位老人相繼在母親的孝敬中離世,母親,這個從十九歲嫁給父親的大姑娘,也成了名符其實的中年婦女。

    四十九歲那年,正在哄著大姐兒子的母親病倒了,送到醫院大夫拒絕治療,讓直接送去太平間。在姐夫和妹妹的再三懇求下,用了二次強心劑,才把母親的命從閻王爺手裡搶回來。

    住三個月院回到家的母親再也沒有了以往的活力。腦血栓後遺症的所有症狀母親全部都有。

    就是這樣,在我們插秧,秋收的農忙時節,母親還會為我們做飯,彈煎餅、烙單餅,(因為這些都是她的兒女,甚至是村民爰吃而不會做的。)母親炒的土豆片非常好吃!極薄的土豆片是用老式木工刨子翻過來,固定在菜板上完成的。

    讀者朋友們,文章寫到這裡,我已幾度哽噎,請原諒結尾的倉促。

    母親是09年去逝的,享年七十四歲。

    她是2005年阜新市十大傑出母親之一。

  • 6 # 逍遙46613

    我從母親九十歲的一生中理解到母親的艱辛,現在媳婦根本做不了她做的事。

    上世紀四十年代母親17歲就出嫁到做小糕點鋪的我家,上面有公婆,下有幾個姑子。

    那時是建國前,媳婦要做一家七八個人的飯,要伺候公婆,要照顧小姑,這是媳婦必尊守的規矩。

    生育了五個孩子都是母親自己帶,婆婆是從不幫帶孫子的。

    公公老家客人,婆婆娘家裡客人,一來就是三四個,都是做兒媳的母親管吃管住的接待,不能也不敢怠慢,怕落個"不賢"。

    母親是集廚師,傭人,採買,保姆四五個人的工作量於一身,可見有多辛苦,是現代媳婦根本不能也不願勝任的。

    連婆婆(我祖母)都說良心話:這媳婦是頭牛。

    更糟糕的是由於母親不識字,無文化,父親對她不夠好,不體諒其辛苦,從不幫做家務,還算靠他每月掙的七十多元(六七十年代)養活全家。

    母親在這艱辛的環境下帶大五個孩子,所幸孩子們都還孝敬,兒女媳婦對她還好,活到九十高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妤姬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