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話三農
-
2 # 舊疾當愈
不知道具體白葉是什麼情況,初步猜測可能是白粉病。
白粉病是豌豆的一種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佈。保護地中發 生嚴重,輕者發病率 10%~30%,重者達 40%以上,甚至 100%。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正面長出白粉狀小點,後 擴大呈不規則形粉斑,互相連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葉背呈褐 色或紫色斑塊。病情擴充套件後波及全葉,致葉片迅速枯黃。莖、莢染病 也出現小白斑,嚴重時佈滿莖莢,致莖部枯黃,嫩莖幹縮。後期病 部可長出小黑點,即閉囊殼。
發病原因:在寒冷地區病原以閉囊殼在遺落土表的病殘體上 越冬,在溫暖地區則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危害,無明 顯越冬期,也未見產生閉囊殼。在田間,病原可透過氣流和雨水濺 射傳播。保護地日暖夜涼溫差大,溼度高,易結露,適宜白粉病發 生。白粉病在溫暖乾燥或潮溼環境都易發病,而降雨則不利於病 害發生。施氮肥過多,土壤缺少鈣鉀肥,造成植株生長不良,病害 發生相對嚴重。在窩風地,植株生長過密,田間排水不暢,通風透 光不良則病害傳播蔓延快。
綜合防治:
1 播種前用種子重量 0.3%的 70%甲基硫菌靈拌種並 密閉 48~72 小時後播種。實行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抓好以肥水為 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
2 未發病田,噴灑 12.5%腈菌唑乳油 1500~ 2000 倍液預防;每畝棚室中用 45%百菌清煙劑 200~250 克傍晚進 行燻蒸。
3 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 27%高脂膜乳劑 80~100 倍液,或 245%硫磺懸浮劑 300~400 倍液,或 15%三唑酮可溼性粉 劑 800~1000 倍液,或 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 1600 倍液,每 7 天 1 次,連續 2~3 次。藥劑應輪換使用。
參考文獻:
.豌豆白粉病的綜合防治[J].吉林蔬菜,2015(12):37.
回覆列表
、主要病蟲害
1.白粉病。由豌豆白粉病病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葉片、莖蔓和莢,多始於葉片。葉面初期出現白粉狀淡黃色小點,後擴大為不規則形粉斑,相互連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以後蔓延到莖、莢。嚴重時,葉片、莖部枯黃,嫩莖幹縮。後期白粉層中散出閉囊殼,先為黃色,後為黑色的小點。
豌豆白粉病多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發展,多發生在開花結莢期。該病的發生流行同氣候及品種抗性有很大關係,晝暖夜涼,多雨露、潮溼的環境易於發病,天氣乾旱時,該病仍可嚴重發生。
2.根腐病。由豌豆腐皮鐮孢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根部或根莖部,發病植株下部葉片先黃,並向上發展,致全株發黃枯萎,主側根部分變黑,縱剖病根,維管束變褐色或紅褐色,發病嚴重的其基部縊縮或凹陷變褐,病部皮層腐爛。造成植株矮化,葉小色淡綠,莢數大減或籽粒秕瘦,產量降低;重則開花後大量枯死,致使全田一片枯黃,甚至絕收。
豌豆根腐病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但以開花期染病多。該病菌為土傳真菌,可經土壤、病殘體或種子傳播蔓延,發病適溫為24~33℃,乾旱年份以及連作地發病重。
3.豆稈黑潛蠅。該蟲為害多種豆科作物,且世代重疊。以幼蟲鑽蛀莖稈為害,蛀食髓部和木質部,幼蟲成熟後,在莖壁上咬一羽化孔,化蛹羽化。受害植株下部葉片發黃,並向上發展,重者莖中空,葉脫落,植株因水分和養分受阻而逐漸枯死。苗期受害,因養分輸送受阻,有機養料累積,刺激細胞增生,造成根莖部腫大,有的會開裂。植株矮化,而且受害植株因長勢弱,傷口多,也易染上根腐病。後期受害則造成花、莢、葉過早脫落,產量降低,因受害初期植株外觀整體症狀同根腐病相似,很多農戶誤認為根腐病,導致藥劑使用錯誤,無法對症下藥而錯過防治適期,造成減產,甚至絕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