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睿讀西遊

    我認為會,有科學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大家此生應該都看不到。1745年,法國生物學家布豐提出了一種關於地球起源的假說: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只有太陽,沒有地球。一次,一顆特大的彗星偶然和太陽碰撞,太陽被撞下了一些碎塊,這些碎塊就圍繞著太陽旋轉,最後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幾大行星。這一假說是對地球起源問題的一個重大突破。

    後來,德華人康德又發表了地球和太陽都是起源於宇宙間星雲物質的新假說——星雲說。他說:最初,太陽系只是一團由氣體和灰塵組成的雲團在太空中飄動。可能是附近的一顆恆星爆炸,釋放出一系列衝擊波,導致雲團在自己的引力下堆積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盤狀物。在這個盤狀物中,氣體和塵埃不停地運動,物質不斷地落入圓盤的核心,核心變得比邊緣更熱,密度更大。這個有著密集能量的核心就是太陽的雛形。

    同時,圍繞核心旋轉的灰塵顆粒也開始聚集,先變成小的岩石,然後像滾雪球一樣,變成一個更大的圓石。在這些圓石未變成寬度達幾千米的大石頭之前,它們叫做微星。許多微星相互撞擊,最終組成四顆內層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及幾個“大氣團”的岩石核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早期,地球只是一顆光禿禿的行星,樣子有點兒像今天的月球。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就不斷地遭到隕星的轟炸。

    隕星是成百萬個圍繞年輕太陽系快速運動的岩石碎片。這些隕星撞到地面上,有些會鑿出巨大的火山口。這樣持續不斷的轟炸使地球的岩石表面開始熔化;這顆行星變成一個圓形的、極度熾熱的熔岩海洋。

    最終,轟炸停止了,地球表面冷卻下來,但是新形成的固體表面同時也將氣體裹到了裡面。由於壓力越來越大,氫氣、二氧化碳和氮氣開始穿過火山的表層,噴射而出。上千次的火山爆發在整個地球上肆虐著。噴出的各種氣體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大氣層,籠罩在這顆行星上。不久,隨著太陽的高溫,雲層漸漸冷卻,雨開始下落,那肯定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大暴雨。

    水從天空中傾盆而下,持續了數千年,直到地球上的低窪盆地被填滿了,也就形成了今天我們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總之,關於地球起源的問題眾說紛紜,但地球到底怎樣形成的卻仍是個謎。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從歷史長河的發展演變來看,即使再美好的事物,再重要的物質,都會有衰亡和消失的一天,沒有失就沒有得,沒有死就沒有生,宇宙中沒有永恆存在的物體,也沒有亙古不變的物質,就連宇宙本身都會發展衰退,地球更逃不過這個規律。

    地球從表面到內部,分為三個明顯的結構,即地殼,平均厚度17公里;地幔,平均厚度2800公里;地核,平均厚度3400公里。同時從外到裡溫度基本上呈逐漸上升的狀態,根據研究發現,地下100千米溫度約為1000攝氏度,在地核外圍,溫度超過2500攝氏度度,地核內部溫度可能超過6000度,甚至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都高。

    透過長期對地球內部的科學研究,人們逐漸發現,地球是幾十億年前無數環繞太陽執行的小行星相撞後,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很多物質聚集形成的,相撞後釋放的巨大能量使新形成的地球處於熔融的狀態,據估測,當時地球表面溫度超過2000攝氏度。

    從大量的地質觀測資料來看,當地球表面冷卻以後,地球內部的溫度,的確是處於逐漸降低的趨勢,不過這個過程異常緩慢。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內部壓力的釋放和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這些物質和能量的消耗一方面維持著地球的運轉,另一方面外部太陽輻射的能量輸入與消耗相比,會有一個非常微小的差異,從漫長的時間尺度看,地核物質和能量來源就會出現逐漸減小的趨勢,促使地核溫度逐漸降低。

    由於地核溫度下降,導致地球自轉速度也在變慢,據推測,地球46億年前剛誕生時自轉週期僅4個小時,5億年前減慢至20個小時,現在則接近24個小時,表明地球的核心推動機制發生了一定的弱化現象,不過這個過程是以億年為單位才會有明顯的變化,我們大可不必驚慌失措,珍惜當下,放眼長遠,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過一個自己精彩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內勁在推手中有什麼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