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還是我呀
-
2 # 明天資本
汽車市場趨於飽和的判斷大致正確,但更準確的說,是行業從成長期轉向成熟期,從“跑馬圈地”逐漸轉向“存量相殺”。
當前中國企業行業面臨三大顯著特徵:增速放緩、保有量提升、產能開始過剩,行業逐步從成長期向成熟期過度,行業現狀表現是:降價加大(長城購車紅包、長安官降)、行業分化(品牌之間),鼓勵兼併重組和戰略合作。傳統汽車領域競爭加大,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規模優勢、技術優勢開始顯現,行業集中度提升有望加速(主要是乘用車、商用車)。
乘用車方面,經歷了2016年的購置稅減半帶來的消費刺激之後,2017年銷量增速回落。企業面臨2016年高基數帶來的壓力,所以長城官降近萬,哈弗發放10億紅包搶佔市場。在2017年價格戰之下,各個乘用車企業盈利基本都是下滑的。
客車方面,受到新能源客車補貼減退的影響,客車整個行業銷量是同比下滑的,新能源車更是大幅下滑24%,相關主要企業由於補貼減少而業績下滑。
零部件方面,2017年整車競爭加劇,下游將成本轉嫁上游供應商;同時,由於供給側改革原材料成本上升,零部件企業兩頭受壓。加之2017年人民幣升值對部分出口占比較大的企業匯兌造成拖累,進而提升財務費率,使得淨利潤下滑。
綜上,由於補貼和減稅在2017年取消和減少,加之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原因,讓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多家企業業績下滑。未來汽車市場將會是更加慘烈的競爭格局,細分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將會獲益,競爭力不強的小企業將會逐漸退出或者被併購。
-
3 # 鴻鳴商業評論
這些年來中國汽車行業突飛猛進,產銷量都成為世界之最。汽車產業的發展階段與人口增量、經濟水平、消費能力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說美華人口處於穩定態勢,消費能力強,汽車工業發展時間久,目前就處於飽和階段。比如日本,人口負增長很快,老齡化日益嚴重,對汽車的需求下降,屬於萎縮型市場。而華人口處於增長狀態,近些年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也日漸增長,隨著消費升級的滲透,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屬於數量向質量的換擋期,屬於向高階發展的過度期。在這個蓄力沉澱期內,每年還能實現正數的增長其實也屬不易。畢竟在2200萬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百分點也是很難的事情。
我們可以判斷的是,不是中國汽車行業飽和了,而是價廉質次的汽車飽和了,與房屋需求一樣,人們對汽車也有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的過度問題,目前對於很多人來說需要的是品牌更硬,品質更高的汽車。
不是中國汽車飽和了,是中國汽車行業通用的技術飽和了。汽車是個很複雜的行業,產業鏈很長,供應鏈也很長。但是近些年來,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這些就進步侷限在製造能力和微創新上,在汽車領域具有開創意義的源創新方面幾乎沒有涉足。成為制約銷量的重要因素。
不是中國汽車飽和了,是傳統汽車飽和了。能源環境危機日益加重,各國紛紛制定燃油汽車退出市場的時間表,但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依然沒有有效解決制約性的電池等多種問題。這個時間視窗期也可能只有十年時間用來實現技術突破。
最後一點,不是中國汽車飽和了,而是中國交通飽和了。這一點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都有切身感受。
回覆列表
十五年前腳踏車大量進入廢品站,道路上開始流行電瓶車,僅僅過了十年電瓶車也進入了廢品站,家庭轎車走進農村,可見出行工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車企利潤下滑的原因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大車企的競爭加劇的原因,也有市場逐步飽和的事實,不過還是有幾家車企依然銷量穩步增長,比如吉利汽車,這又說明市場還是有的,只是自家車型沒有做好,不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而長城業績下滑還是源於大家幾年前就說過的原因,車型單一,一條腿走路最終隨著競爭加劇,領域細分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進一步採取降價優惠的手段。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大量的研發費用投入並沒有打造出爆款車型,資金回收週期延長,比如奇瑞汽車,三大件做的不錯,然而外觀和內飾並不太討好消費者,加上市場營銷不到位,造成叫好不叫座,只能半夜喊冤自己聽。未來的汽車市場份額將會更加集中於部分企業,就如同目前中國產手機,銷量不好,利潤下降的車企最終會兼併重組,或是淪為代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