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美看世界
-
2 # 盛曲清棠
你好!
這個問題感覺挺難回答的。不過挺喜歡這型別的問題,容易觸發對人生觀點的深入思考。
特別喜歡前面一句:人生的感悟在自我意識,自我批評的前提下。
很多人可能會承認人是自私的,也可能會坦然面對自己的自私。但是自我確實是另一個概念,是意識層面的,是超越物慾的,能夠認識到這個層面的人也是另一個層面的人。
自我的人不一定自私。而自私的人不容易擁有完整的自我,因為容易被身外之物迷惑,也就容易失去自我。
那麼善於自我批評,是突破自我從而取得進步的良好習慣,是克服自我固執的有效手段。
人的內心掙扎就在於能夠清醒地認知自我,卻又無法改變自我。其實說到底,是不願意失去舊的自我,不願意蛻變,這個過程充滿了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潛意識會被自我本能牴觸。
所以人的內心真正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自我否定和蛻變的痛苦中實現的。
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所生活的外部環境的影響,是人所生活的際遇的影響,是內外共同作用力的結果。
這個結果的導向,取決於人內心的堅定程度,這份堅定源自於對自己以往的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認可程度。
以上四觀的形成又和這個人平時所接觸到的教育、所看到的書、所經歷的事件有直接關係。缺一不可。這些直接影響到了這個人的眼界、胸懷的寬廣程度。從而影響到了他的個性形成,而個性的形成又影響到他處事的方式方法。
這樣經年累積,相互作用,一層層疊加,不斷地塑造著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就是他的自我人格的逐步形成。
所以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會越來越保守固執。因為他已被自己的認知層層包裹動彈不得。而這些認知是有慣性的,是有很大相似的。這可能和人的大腦也會本能偷懶有關。
這時候,善於自我批判和反思並且形成習慣就很重要了。這樣能夠讓自己衝破層層疊加所塑造的階段性的自我認知去看到事物的本真和本質,從而得出新的感悟,用於新的自我人格的塑造。
自我批評和反思能夠讓大腦變得勤快起來。所以人要成長,突破自己,是要克服很多本能的惰性的。
其實民間很多智慧的普通人,雖然說不上什麼大道理,但是內心的樸實和簡單卻讓他們輕而易舉地保持著美好的自我,可以稱之為這是一份幸福的天賦。
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也是一份天賦。古人早就看破一切,並言簡意賅地用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代替高深的長篇累牘的話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諸如此類。
綜上,我認為,在認識自我並且善於反思的前提下,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認知的改變。不固步自封,學會從不斷地接納中去看到事物的點滴不同和發展。學會站在不斷變化著的客觀環境中去持續修正自己的主觀意識。
所以,先要深入認識自我,才不會迷失,才不會隨波逐流,而是迭代更新;
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求同存異;
才能夠更好地欣賞他人的與眾不同。
如果能夠完全脫離自我和自身所處環境去認知這個物質的世界以及感知它的規律,那就離得道成仙不遠了,或者成聖,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人世間,正是各種不同的自我紛至沓來,才有了千姿百態的性格魅力,才有了這紛紛擾擾的世間百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需要先回答
人生的感悟,總是在自我的定位與外界的參照比較中產生。自我無法孤立存在,一定有參照物,才有自我的意識認定。
有一天,我去樓下小區服裝店去看衣服,一個售貨員正在用電蚊拍拍蚊子,“撲哧、撲哧",我看著她認真的樣子,心裡覺得好玩,於是和她開玩笑說“噢,今天晚上烤蚊子吃啊!”。那個營業員一下發起火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她對自我的認定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平時在晚上吃米飯的,而不是反常態的烤蚊子吃,所以她一下子聽到這樣說她,於她自我認定,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而被激怒。
自我意識來自於參照物,自我批評角度、層面亦隨之變化,世界變是常理,心中的改變隨時空變化,人的本質是在不斷以物質世界的我,探求生命美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