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92471985152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稜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二,方法: 1.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2.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1)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緩刺(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膕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面板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面板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髮、面板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2)劃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後進刀劃割。適用於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3.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4.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5. 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三,工具 ★三稜針是一種常見的放血工具,用來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三稜針刺絡放血具有通經活絡、開竅洩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衝等穴,用小號三稜針,點刺出血少許。★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配穴為: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劇痛再加四神聰;痛兼頸項強者,加雙風池;眩暈欲僕、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患者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各穴約0.2釐米深,每穴擠血5~6滴,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為1療程。★三稜針點刺太陽(雙)、魚腰(雙)及印堂穴,擠血適量,然後用棉球按壓針孔也可治療神經性頭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五年級了還吃手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