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之於

    在邦必聞,就是在這個國家就要為這個國家的福祉著想,有責任心,和護佑一方的賢人。在家必聞,就是說怎能只顧自己的安逸生活而忘記黎民的安危困難,有幾分力盡幾分人事,不然於天地良心有愧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段話出自《論語 顏淵篇》,講的是“聞”與“達”的差別。聞是名聲;達是通達,也就是在現實政治中的作為,講的是實質。孔子在這段中,講的是儒家非常重視的名實之辯。原文是這樣的: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把這一段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子張問孔子:“士怎樣才可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呢?”子張說:“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的通達就是,品質正直,遵從禮儀,善於揣摸別人的心事,能察言觀色,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在無論在那裡,都一定會通達。至於那些只有虛假名聲的人,表面上好象主張仁德,行動上卻違背它,卻還是以仁人自居而不慚愧。這樣的人,在那裡都會有名聲的。

    孔子說的確實很有道事,有名未必有實。名聲好,名氣大的人,未必能力強。孔子對子張分辯這事,其意在於提醒弟子,做人做事做學問,要踏踏實實的,不能只圖虛名。如果有虛名而無實際的水平,最終不會為人生帶來好處,可能還會帶來災禍。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

    我們可以舉個現實的例子。翟天臨曾被認為是學霸,博士畢業。這就是所謂的聞。但是,他的實際學術水平,大概達不到,被網友一挖,真實水平就暴露出來了。虛名不但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反而帶來了壞處。從翟天臨的做法上,可以看出孔說的不錯。翟天臨對博士這事,居之不疑。果然也就“在邦必聞,在國必聞”了。

    梅蘭芳先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做為一個戲劇演員,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使得中國戲曲名列世界三大戲曲體系,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梅蘭芳體系”。他自己也得到了榮譽博士的學位,被人們稱為“梅博士”。梅蘭芳的以實際水平證明了“在邦必達,在國必達。”

  • 3 # 詩驀詩書畫

    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這段話是孔子與學生子張的對話,意思是,子張問孔子:“讀書人怎樣做到通達?”孔子反問:“你認為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在邦國有名氣,在家也必有名氣。”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真的通達,在邦國要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要懂得謙恭待人,在家也一樣,也要為下人考慮。至於那些有虛假名聲的人,其實都是表裡不一的人。但無論在邦國還是在家裡,一定要重在德行,貴在品行,善待任何人,做人處事方式也要懂得圓滑,這樣才是真正的通達。”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主張的是做人與處事之道,浪得虛名都是假的,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說一家企業,我們赫赫有名的“老乾媽”,她能走到今天名氣響遍海內外,歸功於它的創始人——陶華碧。她主張質量第一,誠信第一,安全第一,顧客至上;她為人善良正直,對工人關心入微,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她說:“我書讀得少,但我堅持走好自己的路線。”是的,不偽裝,不敷衍、不欺騙,言行一致。重在善良,貴在德行,美在心靈!記得感恩,懂得珍惜,善待他人,不管在外還是在家裡,做一個正能量的人,你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筆順有幾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