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槑烎夶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題主所說諸葛亮兒子庸才指的是諸葛瞻,孫子生猛指的是諸葛尚吧?
諸葛瞻是在諸葛亮的光環下長大的,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便接替了侯爵位置,在朝中平步青雲,沒有受過什麼磨鍊,也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雖然做到了輔國大將軍,但是一點真才實學都沒有啊!
至於孫子諸葛尚,雖然後世評價也不高,但是比起他父親諸葛瞻還是強點的,在綿竹之戰中能擊敗鄧忠和師篡的聯手進攻,由於鄧忠的戰力是和蜀漢大將姜維是一個檔次的,所以,諸葛尚能有如此戰績也算是生猛異常了!
當然這是筆者對題主想法的猜測。
諸葛亮還有其他幾位孫子,相比諸葛亮也都很平庸。沒有什麼大才。
諸葛亮其餘孫子: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後在西晉任職江州刺史
諸葛質:後跟隨劉嬋之劉恂在南中水昌定居
希望回答能幫到題主
-
3 # 微史春秋
這個問題實在問的不理智。
一、用“極度庸才”來形容諸葛亮的兒子太過了。諸葛亮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天才之一,文韜武略都是當世頂尖的。
這樣的一個天才,實在太耀眼,再有才華的人在他的光芒下都會顯得暗淡很多。
這樣的人,即便他的兒子很有才華,也會被老子的比下去了,自然會給人父子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
根據考證,諸葛亮的兒子只有諸葛瞻一人,他因為錯失戰機,導致兵敗,受到後人質疑,但是由此說他“極度庸才”就過分了。
二、用諸葛尚的“生猛”比較諸葛瞻的“庸才”是比較物件混亂,而是史實錯誤諸葛尚是和諸葛瞻一同戰死與綿竹的。
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父子都戰死,一個三十七歲,一個十九歲,父子都生猛,死的壯烈。
所以後人把他們父子葬在一起,建“雙忠祠”紀念。
為何單提諸葛尚生猛呢?主要是因為這段記載:
《華陽國志》曰: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諸葛尚是從容赴死,在父親死後不忍心獨活。
有諸葛亮這個老爸,諸葛亮壓力也很大,就如西晉幹寶評價的那樣,
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諸葛瞻已經做得很好了。
雖然近幾年諸葛亮被黑的比較慘,但是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之心是不會有人質疑的!
再說了,他兒子諸葛瞻也並沒有這麼廢柴!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6歲了。
由於諸葛瞻從小受到父親“忠君愛國”的影響,注重清廉,把忠字看的比命都要重要!
諸葛亮因國事繁重,日夜操勞在軍事政治上反而並沒有刻意培養傳授
只在臨死之前留下《誡子書》告誡後人,諸葛瞻謹遵父訓,並悉心培養兒子諸葛尚。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節選自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軍師一生的光輝就像是考核一名合格謀士的標籤,永遠成為了諸葛後人的影子!
榜樣是把雙利劍,有對比就有傷害,這是諸葛瞻一生無法超越的!
可以說直到戰死綿竹,為國盡忠的諸葛瞻不僅沒有得到認可而且還被扣上庸才的帽子!那又為什麼說諸葛尚勇猛呢?
這是因為諸葛尚隨父戰死綿竹的時候,才年僅十七!
想想十七歲的諸葛尚戰場廝殺,保家衛國!
而十七歲的我們又在做什麼?
諸葛尚正是賺了一點年齡的便宜,因為人們總是喜歡歌頌少年英雄,追泣前輩先烈。
所以才會給人們一種錯覺,
除諸葛亮“龍虎狗”兄弟三人智謀過人,其他後人都是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