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
回覆列表
-
1 # 蠻吉star
-
2 # 文溪推文
作者用一個小人物的生活描寫了那一代人的記憶,那裡有純樸的鄉親,有平時吵架鬥嘴有事時絕不含糊的左鄰右舍,有一家人的打打鬧鬧,也有老一輩人記憶深刻的大鍊鋼,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三下鄉等等。
記得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許三觀不斷地賣血?為什麼呢?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是為了還債,第三次是一時興起,後面是為了生存,為了家人……歸根到底,賣血在當時對窮苦人家來說是一種來錢快的方式。而且,賣血就像賭博,當你嚐到甜頭的時候,你會控制不住繼續賣。而且,對當時許三觀爺爺村裡的人來說,賣血是唯一的出路,意味著生存,娶妻生子,傳宗接代。
許三觀賣為家人賣了好幾次血,甚至還幾次險些丟了命,但最後許三觀得知自己的血沒人要在街上崩潰大哭時,卻沒得到三個兒子的理解,只有妻子一人理解自己。這段挺讓人難受的,或許是經歷不同,兒子們並不能理解賣血對父親意味著什麼,沒有理解自己的血沒人要是和感受。最後妻子帶著許三觀去飯店點了三盤炒豬肝,一瓶黃酒,還有兩個二兩的黃酒,在我看來,這是許三觀對自己賣血生涯的最後祭奠。此後,再沒有賣血人許三觀。
《許三觀賣血記》讀過很久,可依然記憶深刻,一如餘華的《活著》,他們有不同也有相同,同是一個年代,可卻是不同的人生。以賣血為線路,記錄了他們的一生。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諸多問題,有關親情,婚姻,愛情,人情,從很多方面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
關於婚姻許三觀和許玉蘭的婚姻讓人十分感動,他們是愛情麼,恐怕一開始只是一廂情願,許玉蘭的“油條西施”和大嗓門是她的標誌,他們的婚姻三言兩語就成了,但那個年代的人,結婚就是一輩子,大家儘自己都能為家庭奉獻。
1.許一樂的身世,伴隨著的是許玉蘭的被迫出軌,但已經有二樂,三樂,兩人也風風雨雨過了好幾年,有過爭吵,但最終許三觀仍原諒了相伴幾年的妻子。
2.在文革中,許玉蘭的由於前塵往事被批鬥,連孩子們都嫌棄媽媽,可許三觀卻對許玉蘭不離不棄,批評孩子的言語,時至今日覺得感動又深刻。
3.每每給妻子送飯,假裝送的白米飯,來人的時候還說,就你這樣的人就只能吃米飯,一點菜也沒有。可千萬不要誤會他,飯都下面偷偷放的都是菜,這就是愛情最美的樣子吧,即使妻子剃的陰陽頭,即使曾經犯過錯,可我依然惦記的終是你。
4.當年老的許三觀因為不能賣血,而在街上嚎啕大哭的時候,兒子們都嫌丟人,可許玉蘭不,對孩子們的行為很失望,你們就是靠著父親的賣血活到今日。於是拉著許三觀去吃賣血後的“大餐”,一兩黃酒二兩豬肝。兩個老夫妻彼此珍視。
關於親情1.許三觀和許玉蘭的大兒子不是親生的,可許三觀賣血卻很多因為他。
從來沒有厚此薄彼,讓那些很多小肚雞腸的人無地自容,既然湊成了一個家庭,就應同甘共苦,沒有完美的人,做錯的事如果可以原諒,為何不攜手重新走過。
2.三個兒子,許三觀都操碎了心,為了他們的健康賣血,為了他們的事業賣血,做了一個老父親能做到的所有事。
3.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母親許玉蘭藏的糧食,按計劃的每頓飯,成了他們度過難關的每一天,一個母親在那個年代,冒著危險,冒著被批鬥,想要的是全家人吃飽。
關於人性人就是這樣,記得自己對別人的好,卻不記的別人對自己的好,即使那個人是最親近的人。街坊鄰居,大多數不過是看熱鬧的人,在鬥爭的歲月,也可能是出賣你的人,但只要一家人團結,沒什麼過不去的。
孩子們在父母的羽翼下長大,總是不知回報的索取,可有一天父母失意,想的仍舊是自己,自己的臉面,自己的喜怒。你哭了,父母會安慰你,父母哭了,你想到的確是丟人,許家的三樂如此,可能很多的人亦如此,這值得每一個人反思。感恩不只是對陌生人,更要對親近的人。
注:圖片2來自南韓電影《我愛你》,一部關於老人的愛情,愛情不分年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永遠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