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音樂簡介 彝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居住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彝族支系繁多,稱謂複雜,其中以自稱為“諾蘇潑”、“幼蘇潑”、“夏蘇潑”、“尼蘇潑”、“納蘇潑”的佔絕大多數。現有人口7,762,286人(2000年統計)。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一般分為6個方言區、3個次方言區和25種土語。彝族信仰多神崇拜。文學藝術浩如煙海。彝族支系繁多,分佈地區寬廣,各地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包括了民歌、歌 (和雲峰攝) 舞音樂、器樂、說唱、戲劇5類,其中又以民歌最為豐富。彝族民歌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較大的差異,大體而言,可分為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與雲南省東北部寧蒗等地的大小涼山地區,雲南省北部、中部、南部等廣大地區,以及貴州省西北部畢節與六盤水地區等三個色彩區。實際上,雲南省的彝族還包括眾多不同的支系,音樂各具特色。按題材,彝族民歌大體可分為敘事歌、勞動歌、催眠歌、風俗歌、兒童歌、情歌、山歌、哄娃娃歌8類。傳統歌詞以5、7字為主,樂句多以1、2、4為主,押韻普遍採用借字諧音,一般均採用五聲調式;舞蹈音樂可歸為歌舞與樂舞兩大類,其中又以歌舞部分最為重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打歌”、“跌腳”等,大都節奏鮮明、音調明快。樂舞部分則常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跳葫蘆笙”、“跳樂”、“三步弦”、“雜弦”等。 迄今最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腳舞、煙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銅鼓舞、樂作舞等;樂器主要有馬布、口弦、月琴、葫蘆笙、胡惹?、巴烏、嗩吶、小悶笛、畢魯、直笛、橫笛、簫、三絃(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餘種。其中較著名的有口弦調《麻哥調》、短笛曲《放牛調》、月琴曲《雷波調》等。
彝族音樂簡介 彝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居住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彝族支系繁多,稱謂複雜,其中以自稱為“諾蘇潑”、“幼蘇潑”、“夏蘇潑”、“尼蘇潑”、“納蘇潑”的佔絕大多數。現有人口7,762,286人(2000年統計)。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一般分為6個方言區、3個次方言區和25種土語。彝族信仰多神崇拜。文學藝術浩如煙海。彝族支系繁多,分佈地區寬廣,各地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包括了民歌、歌 (和雲峰攝) 舞音樂、器樂、說唱、戲劇5類,其中又以民歌最為豐富。彝族民歌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較大的差異,大體而言,可分為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與雲南省東北部寧蒗等地的大小涼山地區,雲南省北部、中部、南部等廣大地區,以及貴州省西北部畢節與六盤水地區等三個色彩區。實際上,雲南省的彝族還包括眾多不同的支系,音樂各具特色。按題材,彝族民歌大體可分為敘事歌、勞動歌、催眠歌、風俗歌、兒童歌、情歌、山歌、哄娃娃歌8類。傳統歌詞以5、7字為主,樂句多以1、2、4為主,押韻普遍採用借字諧音,一般均採用五聲調式;舞蹈音樂可歸為歌舞與樂舞兩大類,其中又以歌舞部分最為重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打歌”、“跌腳”等,大都節奏鮮明、音調明快。樂舞部分則常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跳葫蘆笙”、“跳樂”、“三步弦”、“雜弦”等。 迄今最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腳舞、煙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銅鼓舞、樂作舞等;樂器主要有馬布、口弦、月琴、葫蘆笙、胡惹?、巴烏、嗩吶、小悶笛、畢魯、直笛、橫笛、簫、三絃(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餘種。其中較著名的有口弦調《麻哥調》、短笛曲《放牛調》、月琴曲《雷波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