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經常在一些電視劇裡面看到,古代的謀士們在給自己的主公提出一些策略的時候,總是會說,自己有上中下三策,對於同樣的事情有三種解決辦法,並且還有最好的方案,這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三個辦法說出來,最後實行的卻總是不是上策,既然是上策自然是最好的,為什麼都不用最好的辦法呢?上策到底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既然不好了為什麼還叫上策?
10
回覆列表
  • 1 # 貓大叔123

    首先你要搞清楚謀士為什麼要提三個意見而不只提一個最合理的。

    因為提三個顯得他能力強,顯得他聰明盡責,對得起那份工資,最重要的,可以擺脫責任——你看,我提了三個,你選了一個最差的,失敗了不怪我哈!以後換了東家,可以向新老闆顯擺——當初聽我一言,何至於此!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明白為什麼上策總是不被選——因為上策是理想化的,沒有可行性,這一點謀士也知道,提出來只是為了甩鍋。

    比如我給國企提合理化建議——把所有關係戶停職,重新考試再就業,不合格的清退;把不賺錢的業務砍了,只留下賺錢的;每年對所有崗位進行績效考核,不合格的該降級就降級,該下崗的就下崗。

    合理嗎?很合理。但如果領導按這個操作,草案拿出來,第二天領導就下崗了。

    但我提了,我能力沒問題,企業搞不好是領導沒眼光,能力有問題。如果我真這麼向領導建議的,那領導肯定先讓我下崗對不對?所以我還要提中策,下策。

    下策肯定是不可行的,提出來的目的是顯得中策可行,做對比用的。比如,關於國企改革,我的建議就是這麼混著,混著混著,國內國際的形式會發生大的變化,萬一形勢對我們有利,國企就活啦!這就是標準的下策,等於什麼都沒提。

    中策對現在困境要有清醒的認識,有明確的目標,同時又立足當下,不會因為改革傷筋動骨,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噬。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現在你是不是很想聽聽中策?不好意思,我也沒想出來,這不廢話嗎!我要想出來了,早進發改委了。

  • 2 # 簡運書生

    謀士能提出上中下三策能表明自己有實力,充分分析形勢,讓君主更加賞識。如果只憋出一個,主公很有可能不滿意。那麼謀士的能力也會被質疑。

    至於君主經常不選上策,通常是因為所謂的上策都比較激進和極端。正如下策總是過於保守也常常不被選擇一樣。

    劉備奪取益州之前就是這樣,龐統進獻三策,突襲益州或者退回荊州,劉備都不滿意。為了成全劉備。龐統最終奉獻了自己。

    選擇什麼樣策略和決策者的性格有關,假如謀士和君主臭味相投,都是激進派,那必然會選擇上策。

  • 3 # 中國麒麟

    上策一般是激進的,副作用大,見效快,但代價也大,中策平穩見章性強,代價也小。下策多為被動,靜止的,慢,且還要等機會。一般會選中策。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人們喜歡選擇題。如果只有一個答案君主也未必聽從。

  • 4 # 心平氣才和24

    因為上策一般收益大,但風險更大,不成功機率高,如果損失比較難以接受,下策風險小,但是收益也小,就算成功得到太少,有得不償失的感覺,只有中策,風險有,不太大,收益有,也不算太少,比較適合承擔一切,所以一般都用中策比較穩妥!

  • 5 # 清炒雞毛菜

    為什麼古代謀士有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偏偏不選上策呢?

    舉個栗子!

    君主有一百萬,現在想去投資一個專案。

    謀士給出瞭如下三個方案。

    上策:投資一百萬,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賠光,但是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淨賺三百萬;

    中策:投資一百萬,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賠五十萬,但是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淨賺一百萬;

    下策:保本投資一百萬,只能賺十萬。

    這三策中顯然上策的期望收益最大,可以在短期內實現資本翻兩番,但是風險也很大,輸了連翻身的機會也沒有了。

    中策相對中庸,贏了收益也不少,而輸了,還有再次翻本的機會。

    下策相對保守,偏向於守成,收益較少。

    那麼如果你是君主,你怎麼選呢?

  • 6 # 河東來

    上策,是聽起來好,做起來也好,就是“既可以說,也可以做”,屬於典型的“陽謀”,一般有些 “事倍功半”;

    中策,是聽起來好,做起來不好,就是“可以說,但很難做”,屬於典型的“唱高調”;

    下策,是聽起來不好,做起來很好,就是“不可以說,但可以做”,屬於典型的“陰謀”,可以“事半功倍”;

    無策,是聽起來不好,做起來也不好,就是“既不能說,也不能做”,就是典型的“裝聾作啞”。

    作為君王,主要選擇的是節約資源的“陰謀”,這就是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夢見被蛇咬手是過世的親人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