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平時很注重女兒的人際交往,所以經常帶孩子出去,我上班都經常帶著她,他爸爸見客戶只要能允許也會帶著她,她也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可是就是在幼兒園裡不怎麼說話,不知道怎麼回事?
10
回覆列表
  • 1 # 卡牌管家

    因為那個環境,沒有父母!

    反覆看了你的題目以及描述,你說:

    1、孩子是個話嘮

    2、平時外出會很快適應環境

    3、去公司也帶著她

    4、幼兒園卻不怎麼說話

    我覺得在幼兒園不怎麼說話,是因為幼兒園沒有父母在當場,所以沒有安全感,或者說這是一個他不熟悉的環境,他的環境,都是成人門做生意,工作的環境,跟小孩子的環境似乎不怎麼熟悉。

    1、孩子喜不喜歡?

    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們就帶她進入到一些聊客戶,上班的環境,這些環境對孩子來說是否合適?是否限制了孩子的精力施展的空間?孩子是否真正喜歡?還是你們覺得孩子應該喜歡?

    2、孩子是否真的會交際?

    可能你們所認識的女兒,是一個見了長輩能夠打招呼,待人接物有禮貌的孩子,但是這個孩子,真的就是已經會交際了嗎?

    看過藍海的現場糾正,就能夠看出來,一個真正會交際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也是容易跟孩子們打成一片的,而你的孩子卻不怎麼說話,應該是還不是很擅長吧。

    3、多學多用多想

    每一個孩子面對的問題都不一樣,處的環境千變萬化,需要家長朋友們時刻注意孩子的感受,能夠多想想,多溝通,多學習一些育兒的知識。

    4、不說話就是壞事嗎?

    也不見得,主流上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希望得到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認同,在幼兒園這個社交環境裡面,孩子們當然都希望得到小朋友們的喜歡才好,但是也不乏有些孩子就是喜歡一個人安靜的,這也無可厚非。

    養孩子是門大學問,需要慢慢來,多留心孩子,彆著急!

  • 2 # 陳禾

    經常都有家長問我類似的問題。所謂“小話嘮”,意思就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問這問題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很會說,但從來沒有去分析孩子的說話內容以及句子的組織。家長常常以“孩子說話很溜”而感到自豪,因而忽視了說話的三個要素:

    ⑴說話的物件:和誰說?說話必然要有對話者,因此說什麼話?怎麼說才適當?這都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和迴應及時調整,才能順利說下去。如果缺少這個要素,那就是自言自語,在熟悉的家人面前大家不把他當回事,也不迴應,所以他會說個不停。但在其他場合,他不知說什麼好,就不敢說了。

    ⑵說話的目的:為什麼說?有說話的物件,說的是當時想著的事,不論是要告訴對方或想知道對方同意不同意,都是在互動中進行。無話可說,或者因為沒有對話的經驗,一緊張便說不出口,因此在他人面前家不會說了。

    ⑶說話的方式:在互動中交流思想。沒有對話的習慣,只管自己說,不聽別人說,這樣小朋友便自個兒玩去了,不再搭理他,漸漸地,他在小朋友面前也就只是看著,不敢說話。

    至於“在外也能很快適應環境”,這裡的“適應”,應該是指“玩起來”,或“動手參與”吧?這是因為不會有人和他對話,例如在超市,他可以很活躍,但若售貨員來找他說話,他就躲到媽媽身後了。

    怎麼幫助孩子解決他人面前不敢說話的難題?關鍵就在親子互動。任何時候,孩子問什麼,或說出某個想法,不管多忙,都要給予適當的迴應,不能因為孩子說的事沒關緊要便不把它當回事兒,更別因為不耐煩而一聲吼叫阻止他說下去。所謂“適當迴應”可以是簡單到只是一句話,讓孩子知道你聽到了他說了什麼。如果每天的親子親密交談時間都能照常執行,這種時候,孩子就會知道你因為忙,相關的事可以保留到談天的時候再說。要注意的是,每天的談天時間都是讓孩子練習對話技巧的時候。談天時候雙方都很放鬆,孩子也知道無論怎麼說都不會被批評或捱罵,於是你就有機會糾正孩子的對話方式,例如先在左腦過濾一遍,把要講的話瞬間想好,然後再開口;在說的時候,要看著對方,並根據對方的迴應接著說。這個訓練,讓孩子有思考、有關注對方,於是想說話時就有信心說下去,“不敢說”或“沒話可說”的毛病就能獲得改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彭水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