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葛淦成
-
2 # 忠誠與實際
每每聽到或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民歌詞句,都會引發我聯想起:這首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這首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記得:是在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課本學習默記的這首民歌,記憶深刻,以至於自此在我的腦海印記刻板中,草原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正式退休後,時間支配權又迴歸自己,我們夫婦開始旅遊:第一次旅遊就是選擇的草原——呼倫貝爾盟草原、海拉爾、滿洲里精美遊;蒙古族的豪放、能歌善舞、牛羊肉與美酒、篝火晚會……;印象深刻暫不作細談,值此僅談對草原的印象,我們是自由固定印象“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所以當看到真正草原的青草並不高大,不及羊的身高,通常草原的青草高約30~60cm,未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場景的青草,多少有些錯愕與失落感。
後來,我們自駕遊又去過莫力達瓦達翰爾自治縣、嫩江平原、內蒙古主要分佈於大興安嶺以西 ,陰山 、賀蘭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丘陵山地及鄂爾多斯高原 ,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草地資源和國土的綠色屏障 ;我們也去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山脈的多個草場……;所見草場的青草高度,多為40~60cm高,也未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茂盛高草。
為此,我問詢過導遊、牧民,他們說明歸納如下:內蒙古自治區擁有了中國溫帶草原的主體部分 ,素以“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聞名於世 ,具有開展草原旅遊的資源優勢 ;但是,內蒙古草原植被生長的氣候環境是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土壤肥力較差 ,生態系統穩定性小 , 脆弱程度較高 ,本身隱含著潛在退化的極大傾向和危險 ,特別是人為開發利用不當 ,人口的增長,牲畜存欄量的急劇增長,過度放牧,極易導致草原植物群落的衰退 ,風 蝕與水蝕加劇 ,土地荒漠化 ,從而導致草原生態系統平衡 。同時由於草原很少有天然的溝壑或河流 、山體作為 遊客活動範圍的限制 ,旅遊功能分割槽時很難將遊覽區與生活服務區分離 ,常常是生活區與景區合為一體 , 使得旅遊開發十分容易造成草原景觀整體性的分割和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 。
【概述總結】經過思考與分析,我認為:民歌《敕勒歌》,是敕勒族寫作於南北朝時代。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建朝距今(2020年)有1600年,滅朝距今(2020年)有1431年。
《敕勒歌》它歌詠了當時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遊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由“風吹草低見牛羊”民歌詞句;可以聯想到古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民歌詞句中的“見”都是通假字 ,等同“現”字,是“顯現、顯露”出來之意。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當時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青草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 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是“風”字,因此備受贊欣賞。
如今現時的牧區草原牧場,伴隨著時代進步發展,人口增率不斷上升,養殖馬牛羊的存欄數增長率不斷提高,粗放式放牧是草場退化嚴重,地肥明顯下降,青草茂盛,但長勢不高,已不能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青草的海洋裡的情景了。
回覆列表
風吹草低見牛羊,漢唐時代西北地區一直到內蒙,外蒙古,新疆都能普遍見到。但是風口地區風跟現在是一樣的。這從唐代詩人的詩詞中可以感覺到。到了宋朝前後,戰亂頻發,守邊將士為了不讓邊外民族的戰馬靠近,每到秋天草枯時就放火燒山,燒得長城外都是焦土,冬天風大把土都吹跑了。到了明朝修長城時,長城附近已找不到可用築城的夯土。都改用內地的城磚。所以中國過去把戰場都稱為沙場。長城內外砂場已經有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