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屬中醫學痛證範疇,由於外感風寒合而為痺,或勞損、外傷,或姿勢不良等引起頸部經絡失常而發病。中藥治療則採用補肝益腎、益氣活血、祛風通絡方法治療。
藥方一
組成: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功效:羌活、靈仙、天麻、秦艽可祛寒除溼止痛;川芎、天麻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有溫經活血、通絡作用;葛根用於解痙;神曲用以健脾和胃;甘草起到調和諸藥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頭痛、枕部疼痛、頸部僵硬,肩臂及手指痠痛發麻;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身體冷溼,畏寒,頸椎旁可觸到軟組織腫脹結節。
藥方二
組成: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朮、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功效: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朮用於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有養血功效;天麻、川芎、雞血藤可安神健腦、通血活絡;砂仁有理氣和胃導滯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痠痛或雙肩疼痛。
藥方三
組成:威靈仙50g,當歸15g,細辛15g,乳香15g,薑黃15g,丹參15g,白芷15g,透骨草15g,自然銅15g,木瓜15g,三七10g,冰片5g,紫草5g,蜈蚣3條。
製法:將上述藥材浸泡於2000ml、75%酒精中,4天后過濾,留取藥液備用,過濾後藥渣用2000ml75%酒精浸泡4天,然後過濾,過濾後於藥液混合攪勻。
用法:用時取藥酒加熱塗於患處。
藥方四
組成:當歸50g,川芎50g,葛根50g,紅花50g,白芷50g,羌活50g,乳香50g,沒藥50g,伸筋草50g,大腹皮50g,澤瀉50g,丹參50g,透骨草50g,威靈仙50g,熟地黃50g,桂枝30g,麻黃30g,白芍30g,川烏30g,細辛25g,全蠍20g。
製法:將上述藥物製成細末,混勻,用時取50-100g加陳醋調勻,放置20-30分鐘。
用法:外敷於頸後部。塗藥後用燈照射30分鐘,每日1次。
藥方五
成分:威靈仙、當歸、赤芍各12g,五加皮、五味子、生山楂各15g,紅花、羌活、獨活、防風各10g,制附子5g,花椒30g。
製法:將上述藥裝入紗布袋,放入盆中,加水煎煮30分鐘。
用法:稍涼後,託敷患部,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頸椎病屬中醫學痛證範疇,由於外感風寒合而為痺,或勞損、外傷,或姿勢不良等引起頸部經絡失常而發病。中藥治療則採用補肝益腎、益氣活血、祛風通絡方法治療。
藥方一
組成: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功效:羌活、靈仙、天麻、秦艽可祛寒除溼止痛;川芎、天麻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有溫經活血、通絡作用;葛根用於解痙;神曲用以健脾和胃;甘草起到調和諸藥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頭痛、枕部疼痛、頸部僵硬,肩臂及手指痠痛發麻;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身體冷溼,畏寒,頸椎旁可觸到軟組織腫脹結節。
藥方二
組成: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朮、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功效: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朮用於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有養血功效;天麻、川芎、雞血藤可安神健腦、通血活絡;砂仁有理氣和胃導滯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痠痛或雙肩疼痛。
藥方三
組成:威靈仙50g,當歸15g,細辛15g,乳香15g,薑黃15g,丹參15g,白芷15g,透骨草15g,自然銅15g,木瓜15g,三七10g,冰片5g,紫草5g,蜈蚣3條。
製法:將上述藥材浸泡於2000ml、75%酒精中,4天后過濾,留取藥液備用,過濾後藥渣用2000ml75%酒精浸泡4天,然後過濾,過濾後於藥液混合攪勻。
用法:用時取藥酒加熱塗於患處。
藥方四
組成:當歸50g,川芎50g,葛根50g,紅花50g,白芷50g,羌活50g,乳香50g,沒藥50g,伸筋草50g,大腹皮50g,澤瀉50g,丹參50g,透骨草50g,威靈仙50g,熟地黃50g,桂枝30g,麻黃30g,白芍30g,川烏30g,細辛25g,全蠍20g。
製法:將上述藥物製成細末,混勻,用時取50-100g加陳醋調勻,放置20-30分鐘。
用法:外敷於頸後部。塗藥後用燈照射30分鐘,每日1次。
藥方五
成分:威靈仙、當歸、赤芍各12g,五加皮、五味子、生山楂各15g,紅花、羌活、獨活、防風各10g,制附子5g,花椒30g。
製法:將上述藥裝入紗布袋,放入盆中,加水煎煮30分鐘。
用法:稍涼後,託敷患部,每次30分鐘,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