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擇取好的東西來學習,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該句語出《李生論善學者》,全文原文如下: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
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餘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幾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擇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餘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白話文釋義:王生喜歡學習,卻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說的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這難道不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貴在能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沒有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怎麼能說你善於學習呢?”
王生更加生氣,不回答李生的話,自己轉身就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善於學習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擇取好的東西來學習,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我一句話還沒有說完,而你就改變臉色、怒氣衝衝地跑了。
幾乎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這難道是學習別人長處的人應有的態度嗎?學習最忌諱的事,莫過於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你現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紀大了,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您的話刻在桌子的右側,當做座右銘,用作告誡。”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告訴我們怎樣才是“善學者”:首先要“學貴善思”,學到知識不去思考,最終會沒有所成;其次要“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不把想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並選擇好的人跟隨,學習的最大忌諱莫過於自我滿足,不思進取。
文章引用了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講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學習貴在善於思考,而最忌諱的,莫過於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如果現在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
同時也引用了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不恥下問告訴我們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擇取好的東西來學習,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該句語出《李生論善學者》,全文原文如下: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
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餘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幾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擇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餘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白話文釋義:王生喜歡學習,卻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說的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這難道不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貴在能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沒有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怎麼能說你善於學習呢?”
王生更加生氣,不回答李生的話,自己轉身就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善於學習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擇取好的東西來學習,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我一句話還沒有說完,而你就改變臉色、怒氣衝衝地跑了。
幾乎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這難道是學習別人長處的人應有的態度嗎?學習最忌諱的事,莫過於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你現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紀大了,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您的話刻在桌子的右側,當做座右銘,用作告誡。”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告訴我們怎樣才是“善學者”:首先要“學貴善思”,學到知識不去思考,最終會沒有所成;其次要“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不把想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並選擇好的人跟隨,學習的最大忌諱莫過於自我滿足,不思進取。
文章引用了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講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學習貴在善於思考,而最忌諱的,莫過於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如果現在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
同時也引用了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不恥下問告訴我們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