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兮兮3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龍泉窯開創與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是中國製瓷歷史最長、生產規模最大、窯址分佈和外銷範圍最廣的青瓷名窯。

    對於龍泉窯的發展,歷來說法不一。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

    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續時斷,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

    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出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龍泉窯的四個發展階段是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而,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亮點。

    第一輝煌期:五代至北宋早期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龍泉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吸取甌窯、婺州等周邊窯廠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製青瓷。但當時燒製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當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

    惑期”。

    第二輝煌期:北宋後期到南宋

    龍泉窯在南宋的發展與南宋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聯絡。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遷,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火所破壞,其制瓷技術傳入到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技北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七星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中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第三輝煌期:元到明早期雖然龍泉窯曾一度遭受蒙古族的破壞,但入元后,龍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加上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產規模在元代繼續擴大,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品品種增多,風格多樣化,遠銷世界各地。由於龍泉青瓷的大量外銷,給龍泉的瓷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反之,龍泉窯的產品面貌也因之添加了諸多的外來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的獨特的時代風格。而且,元代中國的制瓷業呈現出了新的秩序與格局,所謂的宋代幾大名窯已相繼衰落,名窯林立的局面已然成為過去。景德鎮青花瓷則剛剛創燒不久,生產規模難以與龍泉窯相抗衡。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明代龍泉窯的認識一直處於含混不清的狀

    態,明代龍泉窯已經走向衰落的觀點一度成為學界定論。直到2006年9月6日至2007年1月對大窯楓洞巖窯址的發掘,從而揭示了明代中期以前,特別是明初龍泉窯的歷史狀貌。明代,龍泉窯不僅進入宮廷充實御用,而且還被用作朝廷的賞賚瓷而流行於世界多個國家。同時這也與明代的外交貿易有很大的關係。

    明代的外交政策,改變了龍泉窯瓷器自元代以來作為外貿商品的單一屬性。明初實行海禁,只允許進行有政府統治的以“朝貢貿易”為形式的對外商業交往,禁止民間私自往來交易。永樂初,隨著日益嚴重的東南沿海倭患不斷,這使得明朝政府的對外政策趨向保守,最終導致嘉靖年間的全面海禁。

    然而,正是由於海外市場的巨大需求,龍泉青瓷才得以迅速的發展。故,隨著,明代中期朝廷實行海禁,海外貿易被迫中斷以後,龍泉窯的瓷業生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此時景德鎮窯製出了許多新的品種,在國內大行其市,深得朝廷和世人的喜愛。石渠了海內外市場依託的龍泉窯制瓷業沒有了內在的驅動力,質量下降,產量陡減。如此,龍泉窯走向衰落已無法避免,至明末清初,境內只有寥寥幾家窯址還在生產,但質差量少,再難重複往昔的榮耀與輝煌。

    總之,龍泉窯的由盛及衰,是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等休慼相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脂吃燒烤會,“升高”血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