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湖夜話

    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從柴榮的兒子,一個6歲的幼主手中奪取了皇位,這本來就在道義上顯得理虧。一是趙匡胤是柴榮一手提拔培養的殿前都指揮使,總領國家軍務;二是當時朝廷仍有前朝大量文、武官員,所以,趙匡胤善待柴榮後人並題寫鐵眷掛於柴家,一是堵眾臣之嘴,二是自己感到虧心以求心理平衡。

  • 2 # 水墨鄂州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了著名的"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成為宋太祖。因為皇位是從後周柴氏篡奪,按照傳統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會對後周柴氏和前朝官員等大開殺戒,但是趙匡胤一反常態,對待前朝柴氏家眷不僅禮遇有加,而且還在臨終時候以“政治遺囑”的方式(史稱“誓碑”)告誡後世君王要善待柴氏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不加農田之賦”。以天警戒:“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高約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平心而論,與歷代血腥暴戾、橫徵暴斂之君相比,趙匡胤此舉,應屬寬厚仁慈之行。其《誓碑》所示內容,多少有些人道的價值意蘊,相對而言,文明一些。畢竟,前朝子嗣也屬於人,應該給予基本的人道待遇。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千百年來,更為知識者所稱道。同樣,“不加農田之賦”也有進步意義。因為在傳統社會,“農田之賦”是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最重包袱。

    問題在於,一些對傳統文化特別眷戀和偏愛的文化人,以此為據,發微求索,甚至不惜牽強附會式的過度詮釋,以為《誓碑》具有憲法政治的精神指向,認為趙匡胤的“祖宗家法”,“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憲法政治,那是在皇帝制度條件下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其價值和意義,與當今的憲法概念沒有區別。”筆者以為,此論實在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憲法政治,限權也,限制國家最高權力也。在此意義上豈不意味著,即就是皇帝自律性的限權,比如《誓碑》也應屬於憲法政治範疇。然而,憲法政治,其本質內涵在於“他律”,在於庶民對國家最高權力的制度性制衡,法治性的制衡。具體說,一方面在於,每個國民擁有的權力對國家最高權力的制度性、法治性的制衡;另一方面在於,每個國民擁有的權利對國家最高權力的制度性、法治性的制衡,任何人,即就是皇帝,也不能任意剝奪每個國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起碼的基本的權利。因此,以為《誓碑》具有憲法政治精神指向的觀點,顯然誇大了《誓碑》的意義。且不說,《誓碑》體現的是趙匡胤一家一姓的意志,即就是結果能有助於緩解老百姓的生存壓力,也應該審慎發微,千萬不可過度闡釋其微言大義。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當然,更不要說趙匡胤建立起來的專制皇權國家體制了。因為,凡是專制體制,一定是國家最高權力屬於皇帝一人獨掌的體制,是理論上皇帝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體制。因此,即就是理性的皇權執行過程中所自設的各種內部監督制衡機制,都不過是皇權專制體制的利己計較而已,並不會因此而改變這種專制體制本身的非人道無人權、無法治盡人治、不公正無平等的本性,都是與文明背道而馳的。其價值僅在於,與過度殘暴的專制體制相比較,相對溫情一些而已。

    誠然,有仁厚的君王比暴虐的要好的多,可是畢竟都屬於“把人不當人看”的體制之君主。差別僅在於,一個理性些客氣些,還能講一點點道理,另一個則極端自私,蠻橫不講理而已。質言之,一切企圖從《誓碑》等傳統文字出發,企圖為中華未來文明轉型提供精神營養的知識人,其心或許仁慈真誠,其動機也許善良純潔,但其效果實在不敢期許太多,而且,必須時時提防其說被誤讀和利用。中國社會的文明轉型,亟待超越狹隘地域分型別研究慣性的桎梏,皈依人道自由平等的大道精神。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這個問題。。

    說幾句。

    第一,趙匡胤確實是古代帝王中少有的厚道了。

    第二,老趙確實立了碑,規定要善待柴氏子孫。

    第三,但是!!!柴宗訓,就是柴榮的兒子,原本繼位卻被老趙奪了位的那孩子,後來死得很快並且不清不楚。

    帝王無情,對他們來說,權力永遠重於一切,老趙雖然厚道,但終究是政治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像哈士奇、阿拉斯加、薩摩耶還有柯基這種腸胃比較差的狗,平常進食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