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處是家鄉

    虛假繁榮是比較清醒的認識,原因很簡單:沒有競爭對手。

    大家想想國企,尤其是壟斷性國企,這樣的企業一旦長時間處於沒有對手的經營模式,一定會衰敗下去,只需要出現一個對手,立刻完蛋。

    當初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等地區,為什麼可以長時間火爆異常,主要就是競爭激烈,所謂“真能耐”都是在這樣的生存困難條件下練出來的。既有一大堆閒散觀眾捧場,又有一大批有本事的演員表演,曲藝又叫十樣雜耍,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只有在這樣的氣氛烘托下,才可以繁榮下去。

    德雲社的確是個特殊現象。我認為它最特殊的是,如何成為今天的。

    德雲社火爆異常的初期還是符合曲藝表演規律的,出現一個年輕有為的領銜主演,他的助手也很合適,一批所謂“硬二路”演員圍繞著最主角,紅花綠葉相得益彰。當時德雲社商演已經價格很高了,其它演出團體很難和它競爭。

    不過,當時雖然競爭困難,還是有競爭的。今天則完全沒有了,一家獨大無與爭鋒。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還沒有看到過有人說到原因。我個人有個看法,原因主要兩個:一是演員實力強;二是傳播方式改變了,其他演員和團體沒有意識到,依然保持傳統方式,而德雲社抓住時機,改變傳播方式,造成一枝獨秀。

    其實重點不在演員。德雲社演員水平是很強,但也沒有強大到天下無敵的地步,郭德綱于謙也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就是當年侯寶林馬三立,甚至更早的張壽辰也做不到。不論多麼優秀的演員,也只能最擅長一兩個表演領域。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表演傳播方式本質性的轉變,其他演員沒有抓住機會,只有德雲社一家抓住了。

    2008年之前,所有團體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大家都保持傳統方式表演,我演你買票來看。2005年郭德綱火了,電臺廣播中有了一個正在演出的青年演員,水平還特好,想不火都難。2008年德雲社出了問題,本來只是一點小風波,卻被郭德綱一句“記者不如妓女”的調侃放大了無數倍,一時間德雲社被所有媒體推上了風口浪尖,口誅筆伐罵聲一片。團體內部又出現了不團結,幾個當時最有實力的“硬二路”紛紛出走。當時的德雲社似乎已經走到了頭似的,眼看就要完了。德雲社沒有解體,因為最主角的郭德綱于謙還在,一大批有實力沒機會的演員還在。

    畢竟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主流媒體自身都已經問題不斷,新興媒體不斷衝擊著它們。過去德雲社的演出,觀眾偷著錄音錄影,然後放到網上供人點選收看。風波使得所有主流媒體不斷點名批評德雲社和郭德綱,沒有達到壓死他們的目的,反而起到不斷放大宣傳他們的結果。你可能根本不聽相聲,但你很可能知道德雲社和郭德綱的名字。

    於是乎,德雲社和新浪的戰略伙伴關係自然而然的結成了,於是乎不斷地網路直播把他們的名字和聲音傳的更大更遠了。

    相信這個結果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尤其是所有相聲藝人和相聲團體的意料之外。這些傳統曲藝團體,基本保持老傳統的傳播方式,那就是口碑。把觀眾請進來,您聽著好,下回您還來,不斷透過觀眾之間的口碑,逐漸做大自己的名氣。他們的生存方式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那時候,郭德綱自己也說,當初他也盼著能有哪個晚會導演看上他的本事,上個大型晚會,上個電視,所有曲藝演員都是這樣想的。上不了晚會和電視,那就還在劇場裡混著,活下去沒什麼問題。想在劇場混,自己的玩意兒,自己的活是根本,節目當然要保密,不能被大家錄音錄影,否則誰還買票看?沒想到,有人反其道而行,公開自己的節目,到處宣傳放大自己的活兒,一下子就超過了所有人的名氣,成為被觀眾記住的唯一了。

    說實話,郭德綱于謙實力的確高,但也絕不可能蓋過所有演員,每個名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是今天的傳播技術改變,造就了德雲社的現實。

    好在德雲社和郭德綱沒有被今天的鮮花掌聲完全捧暈了,郭麒麟能說出“相聲是虛假繁榮”,就說明,不但老郭還清醒,小郭也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原因。相聲畢竟是傳統藝術,其它所有傳統藝術大多開始走向沒落了,交響樂、芭蕾舞、京劇、曲藝,不論中外傳統藝術,都很難回到它們當初的時候。臺灣演員李立群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文化來的時候是悄悄的,它走的時候也是悄悄的,你想留住,廢了好大勁,恐怕也難於留住。文化就是這樣的,一種形式替換另一種形式,不斷演變,不斷更替著。

  • 2 # 使用者5903644938635

    德雲社說出這些話,郭一哥說出這些話。說明德雲社有自知之明,繁榮中看危機,火爆中看寒冬。難怪人民日報要寫專文讚揚德雲社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定期舉辦家長培訓班,這個想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