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
2 # 燕山記
因為現在很多的水果蔬菜都是舶來品,具體古人吃什麼水果蔬菜要分具體的年代,如: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那在這些朝代之前肯定是吃不到的。辣椒也是明朝才引進過來的。
因為現在很多的水果蔬菜都是舶來品,具體古人吃什麼水果蔬菜要分具體的年代,如: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那在這些朝代之前肯定是吃不到的。辣椒也是明朝才引進過來的。
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號稱困擾人類的三大難題。生活在物質豐盈的現代,我們猶豫的是選擇,只要確定了心思,萬里之外的食材就靜靜躺在樓下的超市,任君採擷。古人就沒有這樣幸福的煩惱了,他們面對的常常是單選題,更糟的情況則是無法選擇的餓肚子。
蔬菜
上古時期蔬菜較少,且質量不高。《詩經》中提到過一百三十二種植物,可充作蔬菜的僅有二十多種,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華人熟知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過是似睡蓮的藻類;“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荼,則是今日的苦菜。《左傳》中力推的當時“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上流名菜“蘋、蘩(白蒿)、薀、藻之菜”,今日看來不過是些水草浮萍。
到了秦漢,情況略有改善。時人常食用的是《素問》中所提到“五菜”:葵、藿(豆類葉子)、薤、蔥、韭。其中葵被稱為“百菜之主”,漢詩“青青園中葵”指的便是此物,魏晉時《齊民要術》尚有專門篇章講葵的種植技術。然而葵本身“性太滑利,不益人”,唐代種植逐漸減少,明代已不甚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將之列入草部,不再視為蔬菜。這時韭菜食用較普遍,但韭黃甚為稀有,宮中方有條件在溫室中培養食用。蘿蔔、蔓菁(大頭菜)也是漢代重要蔬菜,直到唐代仍是冬季的重要補充糧食。大蒜在東漢是傳入,取代了中國產的低產量獨頭蒜。
圖 藿,豆類作物的葉子
魏晉到唐宋,華人飽受摧殘的味蕾終於得到了拯救。原產於印度、泰國的茄子在西晉傳入,西漢傳入、原產印度、時稱“胡瓜”的黃瓜開始普遍種植,菠菜、萵筍也在這時傳入推廣,受到一致好評,著名吃貨蘇軾便曾盛情稱讚菠菜“雪底菠菱如鐵甲”。中國從漢代開始人工培養改良的菘菜(白菜)在這時也收穫了豐碩的果實。南北朝時,士大夫便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為蔬菜上品,宋代白菜培養成功後滋味甚是鮮美,蘇軾稱讚其為“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
元代時原產北歐的胡蘿蔔傳入,由雲南逐漸向全國推廣。辣椒、西紅柿於大航海時代傳入,辣椒在清初便迅速推廣,西紅柿先僅用於觀賞,晚清才作為蔬菜食用。
圖 嘉峪關魏晉1號墓彩繪磚——進食
水果
不同於先民在蔬菜上的不幸,中國的原產水果較為豐富。
先秦時期,櫻桃、桃、杏、梨、柰(沙果)、李、棗、慄、山楂、柿子便已經在中原普遍種植。櫻桃因“最先百果而熟”,特別受到重視,在仲夏時要用於祭獻宗廟。桃、杏、李、柿產於中國,或是僅在中國作為果樹栽培,後逐漸傳向世界。梨受先民培育較多,兩漢時有專營梨園致富的人家,擁有千棵梨樹的果園,收入“與千戶侯等”;經過特殊培養的梨質量上佳,如真定御梨便被曹丕贊為“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栗子和棗多種在北方,被視為重要的補充糧食,戰國時北方的燕國“北有棗、慄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慄之實,足食於民”。
圖 漢人胡食畫像磚
南方果木亦十分繁盛,但限於運輸條件,北方少有享用。最知名的南方水果是中國特有的荔枝,漢武帝破南越之後荔枝傳入北方,與龍眼一同種植在上林苑,併為此建造了挾荔宮。然而北方溫度偏低,荔枝難以成活,盛夏中為能食此美味,漢武帝、漢和帝、唐玄宗均組織過驛馬晝夜兼程運送荔枝。龍眼與荔枝產地相類,但相對果小味淡,被南方人稱為“荔枝奴”。荔枝難以北移,橘樹的北移卻相當成功,三國時,被漢人視為“堯舜所不常御”的橘樹便“播萬里而遙植,列銅雀之園庭”,種在了中原。
歷代外來水果亦不在少數。漢代葡萄傳入,與中國野葡萄雜交,形成新的品種,廣泛種植,南北朝時長安已是“園中戶植,接蔭連架”。同時傳入的還有核桃和石榴。二者在漢末便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曹植稱“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石榴經過中國先民的培育更是發揚光大,北魏時洛陽白馬寺所產“白馬甜榴,一實值牛”,極為名貴。
圖 宴飲圖,中唐前期
晚明時,美洲水果傳入,如菠蘿、火龍果、草莓等。晚清時,歐洲蘋果傳入中國,取代了中國傳統的柰、林檎果(綿蘋果)。
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求的不過是三餐溫飽。斗轉星移,今日的華人早已不必受困於食材的貧乏,反而多有富貴病纏身。生猛海鮮固然可口,糧食果蔬自有滋味。均衡飲食,調和陰陽,這才是長久之道。
文:清涼山居士
參考文獻:《素問》《爾雅 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