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37226028394

    寒性體質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引起體內陰氣過剩、寒從內生的一種表現,常出現面色蒼白,口唇色淡,容易疲勞,怕冷怕風,手腳冷,喜進熱飲、熱食,常腹瀉,月經遲來,舌淡苔白, 脈緊或遲。多因飲食不節、寒邪外侵、年老體弱而發病,常隨寒凝臟腑、經脈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發病傾向:易患各種痛症如腹痛、痛經、關節痛等,耐熱不耐寒。應以溫中散寒為總治則,平素注意調護,改善寒性體質防止疾病發生。

    病因

    寒性體質發病常因飲食不節、寒邪外侵、年老體弱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陽氣不足,陰氣過剩、寒從內生,出現裡寒證候,裡寒形成之後反過來影響臟腑功能,易感寒邪。病因如下:

    1.飲食不節

    過食寒涼之品,損傷脾胃,“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久則脾胃陽氣受損,裡寒內生。

    2.寒邪侵襲

    氣候驟寒,久居寒冷地區,寒邪侵襲人體,傷於肌表或直中臟腑,積久不散,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盛則陽病”,陽氣受損,溫煦氣化功能減弱,人體功能活動降低,從而表現為裡寒證。

    3.年老體弱

    脾胃虛損或腎陽虛衰,“陽虛陰盛”,“陰盛則寒”,裡寒內生。

    臨床表現

    寒性體質的人常出現體內陰氣過剩、寒從內生的一種表現,常見面色蒼白,口唇色淡,怕冷怕風,手腳冷痛,喜暖,喜進熱飲、熱食,常腹瀉、月經遲來,舌淡苔白,脈緊或遲,發病時同時並見寒凝臟腑經脈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症狀。發病傾向:易患各種痛症如腹痛、痛經、關節痛等,耐熱不耐寒。

    辨證施治

    1.寒凝心脈

    證候: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甚則胸痛如絞,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多因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舌苔薄白,脈沉緊。治則:溫通心陽。主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常用藥:桂枝、細辛、當歸、薤白、瓜蔞、白芍藥、枳實、厚朴、大棗等。

    2.寒邪犯肺

    證候:咳嗽,咳痰色稀白,口不渴、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則:溫肺散寒。主方:華蓋散。常用藥:麻黃、桑白皮、杏仁、紫蘇子、陳皮、茯苓等。

    3.寒凝肝脈

    證候:少腹拘急冷痛,少腹牽引睪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治則:溫肝散寒、行氣止痛。主方:暖肝煎。常用藥:肉桂、茯苓、當歸、烏藥、枸杞、沉香、生薑、小茴香等;

    4.寒凝胃腸

    證候:腹中冷痛,得熱則減,因外感寒邪或進寒冷盤飲食加劇,呃逆嘔吐,食少,大便溏薄,腸鳴,舌質淡苔白,脈沉緊。治則:溫裡散寒。主方:香蘇散合良附丸。常用藥:紫蘇葉、香附、高良薑、陳皮、大棗、丁香等;

    5.寒滯經脈

    證候:四肢關節疼痛,痛甚部位固定,遇寒痛甚,關節屈伸不利,區域性面板或有冷感,舌淡苔白,脈弦緊。治則:散寒通絡。主方:烏頭湯。常用藥:制川烏、當歸、細辛、附子、桂枝、乾薑、黃芪等;

    6.寒凝胞宮

    證候:經期延長,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苔白,脈沉緊。治則:溫經散寒。主方:溫經湯。常用藥:當歸、川芎、補骨脂、牛膝、白芍、肉桂、莪術、附子、桂枝、艾葉等。

    寒凝心脈發作期屬急證,患者應立即含服麝香保心丸或蘇合香丸等芳香溫通製劑,並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體質者常伴陽氣不足,陽氣不能振奮,鼓動無力,氣血執行不暢,平素適當用溫通行氣補氣之藥品:如肉桂、乾薑、黨參、黃芪、白朮、當歸、蘇合香油等,用桂枝、乾薑、吳茱萸、紅花、當歸、細辛等溫通活血通絡中藥煎湯至2000ml泡腳,水溫在40℃上下,20~40分鐘。

    寒性體質證症狀表現多端,治療大法當溫中散寒。

    預防保健

    1.寒性體質的人平素飲食調理宜多吃令身體溫暖的食物:①糧食類的麵粉、高粱、糯米等;②肉類的羊肉、雞肉、狗肉、公雞等;③菜類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等;堅果類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④水果類的龍眼、花生、大棗、核桃、桑椹等;熟蘿蔔、白菜、芹菜、青菜也要適當吃些,以免進補過度而上火。青菜可用熱性調料如:生薑、大蒜、胡椒同炒。黃芪、枸杞可以作為燉菜煲湯的配料。

    2.適量運動,避免受風寒之邪,選擇瑜伽、太極拳、五禽戲等活動。生活起居有規律,戒菸酒,舒情志、少煩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龍珠一共有幾部以及先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