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79653737647

    先天性副舟骨

      臨床解剖學足舟骨構成內側縱弓頂部,脛後肌腱自內踝後下向前止於舟骨內側緣及蹠面,並延伸向前至內側兩楔骨及第二、三兩蹠骨基底,這樣該腱對舟骨起一襯托作用,以維護縱弓。由於舟骨位縱弓頂部,遭受應力極大,任何舟骨的發育異常,均將影響縱弓的穩定。常見的舟骨發育異常,是在舟骨內側結節處有一副骨,稱副舟骨或外側骨,多系雙側對稱,有副舟骨存在時,舟骨結節便不發達。副舟骨有兩種解剖型別;一種為圓形與舟狀骨無接觸面,像髕骨似的長在脛後肌腱上,其底面為透明軟骨構成的軟骨面。沿脛後肌腱走行的管道中滑動。一般不產生症狀。第二型為圓形或三角形,與舟骨結觸,這一型別很易受傷發生症狀。

      副舟骨的存在,是結構上的一種缺陷,影響足的穩定。從病理解剖學來分析,可發生下列影響:①Kidner指出由於存在副舟骨,脛後肌走行的方向與正常人不同。正常情況下,脛後肌腱是經過舟狀骨內端的“下面”,止於第二、三兩個內側楔骨底面與第二、三兩蹠骨底面。有副舟骨時,脛後肌腱走行於副舟骨的內面的‘上面”,且比較牢固的止於副舟骨上。這一走行方向及止點的改變,就破壞了脛後肌固有的提起足縱弓及使足內翻的作用,結果極易引起平足,並因勞損而引起症狀。②足內翻時,副舟骨易和內踝接觸,有礙內翻。為避免這種撞擊,足外展肌反射性收縮,時久也促使發生足外翻,縱弓下塌。⑧脛後肌止點改變,肌腱伸延,又有角度形成,故拉力減弱,對內縱弓的襯托力亦減弱,因此易形成平足症。④長久行走摩擦,該處發生滑囊炎,脛後肌也可發生腱鞘炎,產生腫脹、疼痛症狀。

      表現和診斷—般多雙側發病,久站久走感足底或足內側疼痛。舟骨內側隆起並有觸痛,偶有滑囊炎。抗阻力足內翻檢查,足內側疼痛加劇。有的病例沿脛後肌有觸痛。運動員多因急性踝關節扭傷後發病,易誤診為外側副韌帶損傷。

      X線表現顯示舟骨內後方有邊緣整齊的小骨塊,其密度和舟骨同。有的在與舟骨結合處不規則,間或有囊性變,或結合部兩側骨質硬化。有的副舟骨有散在的點狀影,有時骨密度增加,呈缺血性壞死徵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納如何正確填寫票據和結算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