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oy

    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霸王別姬的故事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

    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麼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悽然淚下,莫能仰視。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而起的“楚漢之爭”,項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後一場戰役了,然後楚王項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輸了,那天晚上都唱著楚歌---四面楚歌!

    而項羽自己與虞姬喝酒唱歌,然後好象虞姬被他說的自殺了---有一首歌,只記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後項羽自己也在一條什麼河邊自殺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而後人就根據這個而寫了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闖,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

    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妄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

    《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春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劉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 2 # 村頭第一主任

    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此一故事為中國著名戲曲曲目之一,後又為其他事物借用其典故。如:霸王別姬 (京劇)是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首本名劇。霸王別姬 (小說)是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作品。以及一部以《霸王別姬》小說改編的1993年獲獎電影,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等主演。還有一部以此故事為背景的單機遊戲。 另外霸王別姬還是一道以鱉和雞作主要食材的菜色。電影《霸王別姬》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gāi)下歌》是楚霸王項羽(前232年-前202年)被劉邦逼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時,與寵妃虞姬所唱的曲。一曲既罷,虞姬自刎而死,項羽則率精銳突圍,但仍被逼困在烏江,最後只留下“縱江東父兄憐而王(wàng,意動用法,以....為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後也自刎身亡。項羽與虞姬最後的訣別,就這麼成了傳唱千古的悽美絕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的故事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