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EGEND109
-
2 # 小廝
民主制度是最不壞的政治制度,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高速、暴發式經濟增長的大敵,遠不如集權高效,儘管民主可以穩定,持續,糾錯能力強。特別是發展啟動階段,看看世界其它國家地區就知道了。南韓是朴正熙,臺灣是蔣經國,新加坡是李光耀,蘇聯是斯大林……。所以,民主在經濟發展初期就是個絆腳石。我倒認為印度走在正確的路上,看看莫迪的行事風格,不是正在排除阻力,幹了好些出格的事情,要真民主,早因內耗執行不下去了。
印度的經濟落後於中國,這是大家的知道的,但是印度號稱一個民主化的國家,為什麼經濟卻沒有巨大的發展呢?我想,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 改革和改革後的排外性
印度在改革後確定了發展民族工業的基本方針,但在這個改革明顯帶有排外性質,主流意識形態中認為一切來自於外部的都是不好的,因此拒絕幾乎一切外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體發展初期,資本積累和技術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那樣一個一無資本、二無技術的“窮屌絲”國家,引進外資和技術都是對其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排外性,基本沒有引入外資,因此導致發展的滯後。時至今日,印度逐步雖然加強了對外合作,但其在經濟領域依然相當排外。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引入蘇聯的資本和技術,在七十年代大規模引入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應該說,這些引進的資本和技術為中國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印度在發展初期所極度缺乏的)
2. 城市(工業)貴族與農村(農業)貴族的對立
印度是民主體制,但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相當現代化,但也還存在相當封建的農村社會,部分農業貴族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奴隸主/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片土地上的生殺大權。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農業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比如大規模缺電)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如水利),但農業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對資本很敏感,資本投入對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後對整個經濟體的帶動作用,都要比資本投入到農業中效果要大)。印度政府缺乏在經濟發展中執行必要的干預的能力,這也是個歷史問題。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過去的社會運動中,基本將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取豪奪,中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土地制約和資源制約。農村反倒成了城市轉嫁危機的軟著陸區,比如你們都聽說過的知青下鄉,事實上政府就是利用領袖的個人魅力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爆發的就業危機的一種方式,印度不存在這樣解決問題的渠道。注意,這裡沒有做政治判斷)
近來,印度隨著計劃經濟的弱勢和政府更強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原本在社會福利領域傾向窮人的政策逐漸倒向資本,以提高社會總產值為目標,減少了社會補貼,增加了企業補助。政府從農村“退出”對農村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印度農村居民出現了大量的營養不良和欠債。據統計,1995-2006年約二十萬印度農民透過自殺避債。中國近年來也顯露出新自由主義傾向,但在資本管制和農村補貼上並沒有太大放鬆。
3. 民生與教育
印度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要落後很多,尤其是農村地區。2011年,印度識字率為74.4%(一部分邦的對“識字”的定義是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中國為95.9%,青年識字率接近100%。以下連結給出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分佈(File:India literacy rate map en.svg)。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印度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的特色,即區域不均衡,而若僅從教育方面討論,則這種不均衡要比中國嚴重得多。(中國基礎教育是厲害,同為金磚四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其識字率是88.6%,還是低於中國)一項綜合了教育、民生(人均壽命期待)和人均收入的資料(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類發展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HDI為0.699,在186個世界排名101,而印度HDI為0.554,排名為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