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心看片

    人情世故指人為處世的方法、智慧.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培養歷練。

      現代人並不重視人情世故,所以覺得朋友疏遠,家人不親,失去彼此關心、支援和享受人際親密感的機緣。這不但有礙生活品質,而且對潛能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限制。

      心理學家威廉·舒茨相信,要過成功快樂的人生,就得懂得過實現的生活。實現表示一個人能適應環境,活得充實,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並與人建立親切的關係。他認為過實現的生活,要具備:

      ·健康的體能,包括肢體語言等能力。

      ·良好的心智功能,包括豐富的知識、經驗、思考能力、創意和統整人生的智慧。

      ·親密的人際關係。

      ·對社會情境、組織和文化的瞭解與適應。

      這四個因素之中,後兩者與人情世故的智慧關係至為密切。懂得人情世故,就像機件上了潤滑油一樣,運作起來順利有勁;容易與人合作,彼此互相協調。在工作上發揮群策群力的效果,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愛和情誼。人情世故常被誤解為送禮、鄉愿、奉承、迎合等,正因為如此,許多人置人情世故於不顧,在待人接物上,顯得自大,不通人性;甚至把人際弄得僵化、敵對,到頭來真是紛擾痛苦。

    人情世故的智慧,能給別人帶來自尊和自信;即使遇到不順遂,也能給別人臺階下。他們在堅持自己原則時,能給別人機會迴旋;在維護自己立場時,不致傷及別人的尊嚴;在拒絕別人不合理要求時,會婉轉而不傷情面。他們懂得在不妨礙大局下,給別人伸展自尊的機會;也能在耐性妥協之下,讓對方配合自己的立場。人情世故之為妙,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但卻令你成就事業。它雖非你的行動目標,卻能令你行動時遊刃有餘。

    人情世故的第一個心理要素是覺察。能瞭解別人的立場,能與他同理交談,能知悉對方的意思、顧慮和心情,這時就能把事情說得更清楚,彼此的心意也較能被接受。兩人在談判、交換意見和協調上,也容易有交集。這種能力,無論在家庭、社交和一般為人處事上,都極有正面價值。覺察能力差的人,與人衝突和誤會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提高。

    有責任的人會為別人設想,所以人際關係較好,個人與社會、家庭乃至組織間的互動也較佳。因此得到的鼓勵性回饋多,精神比較振作;反之,則造成生活適應上的難題。

    責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礎。父母親有責任感,才能照顧子女;子女有責任感才會孝順,乃至實踐公德心,為別人服務,為公司和機構負起應有的責任等,都是人情世故的範圍。能盡責任的人,自己才瞧得起自己,別人才會信任你,從而願意和你建立互信的親密關係。

      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個因素。我們必須認清,沒有一個人會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包容別人的缺點,稱讚別人的優點;這能使別人得到喜悅,也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其次是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里,價值是多元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既然不同,那就要互相包容,才能妥協出一個大家接受的做法。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順遂,事情總是有成有敗,有順有逆;成功順遂固然值得高興和稱道,但挫敗時則需要包涵才行,不能過分責備,否則就會惡臉相向,撕破臉還壞了情誼。包容的可貴是:

      ·維持自己心理的安寧,免受煩惱的侵擾。

      ·它能給別人和自己尊嚴和自我反省的機會。

      ·它使人際互動優雅溫馨,促進彼此的情誼。

    ·它賜給我們幸福感和快樂。

      包容不是包庇,不是善惡不分,更不是得過且過。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同時能體諒別人的立場。雖認真卻文雅不苛求,雖講效率但不急功近利,雖然是非分明卻能原諒別人的過錯。人不是隻交往一次,而是日久情更深。寬容給我們建立知交深誼的機會,成全彼此改過自新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它給予每一個人,有發展善良德行的勇氣。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人們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但這麼重要的人性品質,卻普遍被現代人忽略。於是多年朋友,一日之間反目成仇者有之;至親的家人,意見相左,鬧得惡臉相向者有之。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養成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詞所有格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