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王頭痛欲裂

    皇帝還是自古以來風險最高的職業呢,不照樣有很多人想做。首輔比皇帝好多了,只要不涉及太深,一般不會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 2 # 滄海拾遺錄

    明朝自洪武年間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制度,轉而將丞相的原有權力分散開來,由此來加強皇權。但後世的皇帝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朝政,就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度,內閣排名第一的就是首輔,實際就類似於丞相。因此,成為首輔就成為一名科舉出身的文官畢生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首輔位高權重,位置自然為有野心的文官特別是內閣其它同僚所覬覦,首輔的施政方針既要討得皇帝關心,又要得到文官集團認可,難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會被其它官員特別是言官攻擊,一般被言官攻擊,得不到皇帝的庇護,首輔就得自行辭職。接任首輔的往往是內閣次輔,自然要與前任劃清界限,攻擊清算是免不了的。正如徐階之於高拱,高拱之於張居正一樣。但即使如此,面對文官最高權位,坐上去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能否全身而退那可不是首輔們優先考慮的問題,畢竟過把癮再死也是值得的。

  • 3 # 月下凌峰

    在封建皇權時代,對於科舉制下產生的精英知識分子而言,權力的誘惑力,就相當於現在毒品對於吸毒者一樣,一旦迷戀上了,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自唐以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形成,明朝中後期文官士大夫精英成為帝國實際掌控者。宋明清三朝都極其看重讀書人,文官的地位凌駕於武官之上。在明朝文官的地位雖不如宋朝“刑不上士大夫”那般超然,但也是實打實的實權統治階級。源於科舉制的興盛,皇權的不斷加強,門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武人的地位也被不斷被打壓。在沒有門閥和強勢武官的威脅下,我們發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就只剩下士大夫文官精英和皇權了。

    這兩方既是一種共生狀態,又存在著制約。經過歷任封建統治者的設計,文官集團權力來源於皇權,天然對皇權沒有致命的威脅,而皇權也需要文官集團來維護它的至高性。縱觀宋明清三朝,我們會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不管是權傾天下的文臣,還是手握重兵的文臣,他們都不會背叛自己的君主,如明之張居正,如清之曾國藩,兩者之間竟形成了一種奇妙共生共滅的關係。

    但是共生不代表著文官集團會順從皇帝個人,不僅不會順從,而且文官集團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行事規矩,反而更多的會制約皇權。明朝除了開國時期朱元璋、朱棣兩任皇帝能夠壓制文官集團外,其餘的皇帝都是被文官集團壓著,皇權大部分被架空。

    也就是說,文官集團不僅僅只是行駛自己的那部分權力,他們還會帶行一部分皇權。明朝的皇帝為何會出那麼多膿包,如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如天啟皇帝治國不會,倒是練了一手好木匠活。蓋因為,文官集團除了沒有替皇帝生孩子外,其餘的基本上都都做了。皇帝功能就只要坐在那張龍椅上就行了,無論親政還是不親政,帝國還是會照常運轉。

    所以統治這個帝國的名義上還是皇帝,實際上卻成了文官集團,而文官集團的領袖就是內閣首輔,是實際掌控帝國的官。所以這個位置這讓所有讀書人瘋狂啊,只要能坐上那個位置,不擇手段都要爭。

    每一個能爬到首輔位置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能自負掌控好一切的人。

    在封建時代凡是能透過科舉制金榜題名做官的都是萬里挑一的精英啊,而能夠爬到內閣,做到首輔的人那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聰明人中的聰明人。像這樣的人傑,哪個不是自比天高,哪個又甘於人下了,何況面對的還是那種能手握帝國至高權力誘惑。既然又有超強的能力,又有機會獲得,那麼大丈夫何不為之呢。

    而且儘管前任們倒了很多,但是畢竟權傾天下過,像張居正、高拱、徐階這些內閣首輔都為後繼者樹立了榜樣。

    所以不管那個位置風險如何,不管會面臨什麼樣的攻訐,這群頂級精英仍然是趨之若鶩。甚至前任們前忽後繼的倒下,也無所畏懼。

  • 4 # tony0214

    當官不僅是一個人的事,而且是一個團隊的事。當一個人官當到一定地步,他身後會出現追隨者,官越大,追隨者越多。坐不坐那個位置,不再是個人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團隊需不需要的問題。比如:老趙黃袍加身,他自己都沒想到。但他的團隊需要他做皇帝。

  • 5 # 風緣72598145

    明朝的首輔接近於現在的首相了,在皇帝不能理政時,可以釋出政令,這也是明末憲政的萌芽,可惜,陰錯陽差,中國錯過了這個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買主與賣出人的關係變得很緊張?真的是因為“無奸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