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存章藝術園
-
2 # 春華堂1
墨跡是不可能原汁原味轉為碑刻的,一個是刀鋒,一個是筆鋒,筆鋒更細膩,刀鋒不可全面表現筆鋒。所以初學書法者,最好先以墨跡本入手,啟功先生也說過,透過刀鋒看筆鋒。墨跡轉為碑刻有2種方法,一是書家直接書丹於碑上,刻工按書丹刻,二是先在碑上雙鉤書家書法,刻工按雙鉤刻。
-
3 # 翰墨書道
作品移摹上石,嚴格意義上說,不可能百分之百摹寫或摹刻下來的。只不過摹刻者的水平越高,越接近原作品而已。即便是現在的照相製版技術也一樣,特別是現代的高畫質影象,仍然與原作有所細微的區別。就臨摹來說,只不過臨摹水平越高,越不容易鑑別而已。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人的學問修養秉性迥異。再就是照相的色溫,光線,角度,器材,幅度的大小的區別的原因。何況還存在五彩墨韻和飛白問題。
古人很早也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是馮承素的摹本《蘭亭序》也是“下真跡一等”。
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書法作品摹刻上石的呢?
最好的辦法是自書自刻,最容易體現書法家自己的神韻,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從欣賞角度看,作品的幅式大小與欣賞也有密切關係。作品被縮放了,作品的氣息格調也會有變化的。
更多的是摹刻上石,就是雙鉤到石碑上,然後在鐫刻。這種方法雖然“下真跡一等”,但卻是較普遍的做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帖作者已經不在人世,紙質作品儲存不易,只能採用摹刻上石的辦法。只要臨摹和刻工精良,仍然還是能夠出精彩作品的,而且可以大量複製。
-
4 # 翰墨今香
中國古代很多書家的作品都是以碑刻形式得到了儲存,那麼這些書家的書法作品被轉換成碑刻,經過了哪些工序呢?一般都是有書丹、摹勒、刻石三個步驟。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題主所說的“一模一樣”、“無縫對接”,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碑刻是對書法作品的二次加工甚至是三次加工,要做到完全沒有損失和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書法作品的細節肯定會有損失的,根據刻工水平的高低不同,損失的多少不一樣而已。
書丹,什麼是書丹呢?書丹就是書家直接拿毛筆蘸著硃砂在碑石上寫字,寫完晾乾之後,刻工再開始小心刻字。為什麼不用墨而用硃砂來寫呢?這是因為,墨一般比較光滑、穩定性差,很難在石碑上保持筆觸。另外就是碑石之前一般都會經過塗黑封石,而用紅色的硃砂來寫的話,黑紅分明看的清楚,刻工刻石時不容易丟失細節。
摹勒,就是透過雙鉤的方法把原來的作品複製一份,然後再在複製品的背面用硃砂鉤出字跡,然後再覆蓋在已經塗黑上蠟經過處理的碑石上,在樣稿之上再覆蓋一些軟紙,用光滑的鵝卵石慢慢均勻砑磨,這樣硃砂就會粘在碑石的表面,然後刻工再加工刻字。
例如著名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就是當年的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經過上述各種工序之後,書家的作品大多數都會失真,甚至有些書家還會令刻工刻意加工,例如米芾曾經說過顏真卿的書法碑刻:
“如顏真卿,每使家童刻字,故會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古代的刻工大多數都是師徒相承,很多還是父子相承,刻工個人的綜合素養也直接影響了最後碑刻的質量,沒有一定的素養和能力,很難可出一塊好碑。唐代的碑刻,很多書家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刻工,例如大書法家柳公權,他的墨跡基本上是邵氏兄弟所鐫刻的。因為長期合作,這些老師傅對書家的用筆、結字和章法瞭如指掌,能夠更好地把書家的作品再現出來。
所以,即使是這樣,畢竟存在著多道工序,書家的作品要完全一模一樣地刻出來,也是不可能的。
回覆列表
我是三品齋主李存章,書法愛好者與習練者。
歷代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刻上石碑,有兩種方法,一是書法家把撰寫好的碑文,用硃砂直接書寫在石碑上,然後請刻石工把字刻出來。這個刻碑程式分三步走,撰文,書丹,勒石。二是把書法家書寫的書法作品,用鉤摹的方法上石碑,然後由刻石工刻出字來。
再高超的刻石工刻字,也無法原計原味地把書法作品呈現在碑石上,不管是書丹也好,鉤摹也好,都無法天衣無縫,因為書寫與篆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字。當然,如果是書丹應該更接近一些,因為鉤摹又加了一道工序,與原書法稿更遠一些。
即使現在的高科技,把書法作品輸入電腦,再由電腦列印刻制到石碑上,也無法與書法作品一模一樣,原汁原味,這也正是書法作品的魅力所在。因為書法有提按,快慢,乾溼,濃淡等等筆法,而篆刻不可能有。